京剧的摇篮——富连成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封面图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

包缉庭, 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记述了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的发展历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牛叶联手草创喜连成

牛子厚一怒开戏园

叶春善搭班到吉林

冯蕙林应邀组戏班

请吃西菜观人于微

第二章五虎上将与六大弟子

异平署赐杨隆寿座

念师门杨盛春入科

五虎上将陆续请到

蔡荣贵义助叶春善

萧长华借宿火神庙

武喜永偷抄《三国志》

雷喜福原名张喜福

第三章喜连成失火的传说

天佑善人大难不死

王喜秀艺名金丝红

高喜玉人称元元旦

小百岁惜乎不永寿

姚增禄不做师爷爷

第四章“八大拿”与东西两广

“八大拿”的准确来历

初演行戏物美价廉

洞阳宫聘请喜连成

广和楼的里里外外

第五章今日兰芳旧喜神

七行七科细说分明

进广和楼一炮而红

各行兼擅习艺多能

轻财重义梨园一人

搭班习艺借台演戏

三生一旦共渡难关

第六章萧长华导演连本戏

科班停演闭门排戏

变通办法说白清唱

卢台子编八本《三国》

周瑜舞剑小香首创

《双铃记》又名《马思远》

喜连成多回族子弟

连环阵为富社独有

灯彩戏《骨牌灯》失传

第七章马连良与小翠花

头科喜字二科连字

何连涛教学感师恩

徐宝芳人社教小生

二科须生连良最良

小翠花乃是插班生

第八章从喜连成到富连成

马连昆三出绝活戏

宣统末年梨园厄运

时局趋势引进坤角

京师兵变影响市面

牛叶会商改组科班

牛去沈继改喜为富

第九章富连成的白话训词

科班易主转入三庆

《云罗山》与《目莲救母》

科班训词苦口婆心

第十章富连成重视梨园规约

梨园条例十大班规

临时告假革出本班

责为责打罚乃罚香

最要最忌后台责任

第十一章枝繁叶茂桃李成蹊

叶师门下先连后富

马富禄由老旦改丑

富社弟子遍及全国

第十二章梨园人才两个半

广和楼连演二十四年

加请董凤岩教武戏

文武不挡两个半人

太危险取缔爬栏杆

乏师资师兄充助教

第十三章富连成的三多九如

富社诸科行三多多

望文生义排号九如

第十四章刘连荣与骆连翔

刘连荣出痘改净角

富社排全部《铁冠图》

小三科学生露头角

骆连翔信谗殴师长

第十五章造声势破例发传单

蔡荣贵舞弊被辞歇

茹富兰集体离母校

陈富瑞为梨园世家

王连平专任教武戏

为人和易嗜读史书

印发传单事属创举

第十六章因材施教班规严肃

大三科老生未成材

日本人当了捧角家

姚富才称呼属例外

吴富琴出身是正旦

尚富霞花旦改小生

班规严肃决不宽贷

第十七章争取观众票价从廉

高百岁搭班富连成

王文源艺名五龄童

强敌环伺互相竞争

坤伶科班威胁富社

不涨票价争取观众

讲究戏码规矩整齐

第十八章从苏盛轼谈到叶春善

苏盛轼是梨园良师

《连营寨》妨主出意外

成字如何改为盛字

叶春善抓赌伤左足

第十九章富连成的冒牌学生

富连成弟子去上海

孙氏昆仲婉拒赴沪

王泉奎改名王盛奎

第二十章尚小云与富连成

尚小云义助富连成

一纸戏单勾起回忆

尚叶合作水乳交融

尚叶交恶凶终隙末

第二十一章童伶选举新秀迭出

富连成脱离广和楼

袁世海爱护李世芳

毛世来称小小翠花

富社包办童伶选举

第二十二章内忧外患富社关门

富连成两次合作戏

整顿内部发奋图强

内忧外患几经挣扎

粮食恐慌关门大吉

附录

富(喜)连成年表(1901~1948)

富(喜)连成科班内部组织

富(喜)连成科班内部职员表

富(喜)连成学生入学程序

富(喜)连成学生科班生活

富(喜)连成学生的日程

富(喜)连成教师及所授课目

富(喜)连成全体学生名单

富(喜)连成的戏目

前言

我爱听戏,尤其爱听京剧。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着去,稍长就自己跑戏园子了。因为家住西城平安里,往北是人民剧场,往南是长安戏院、西单剧场,两下里都不远,晚上去听戏是十分方便的。当初,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张君秋、裘盛戎、袁世海、李万春、李少春、赵燕侠、杜近芳等人的戏自不必说,就是老一辈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麒麟童)的戏,我也有幸赶上了,各自看过一场。当时年龄还小,对于梅先生的《宇宙锋》好在哪里,尚不能深刻领悟;而周信芳的《宋士杰》,他那神完气足的凛然正气,迄今使人记忆犹新。至于晚一辈的角儿,如孙岳、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吴玉璋等人的戏,也都尽览无遗。在同龄人中,我对京剧痴迷的程度,可以说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舞台上只有八出“样板戏”。回首一看,所有老戏都被冠以“帝王将相、牛鬼蛇神”赶下舞台,扫除得一干二净。

20世纪80年代,我调入体改委属下的《中国农村经营报》(后改为《中国经营报》)工作。自此,又恢复起听戏的生活。且因工作需要,不仅听戏,还开始在报刊上聊戏了。一度应游默先生和过士行先生之邀在《戏剧报》、《北京晚报》上撰写了一些剧评。1987年,报社与中央电视台、中国剧协联合发起举办“全国首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的活动。笔者曾荣任大赛办公室副主任,为剧坛新秀们的崛起搭台起灶,也算是为京剧振兴做过一些实事。

每当看到一批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生龙活虎地演着一出出精彩的活剧,便常使人产生一种对京剧艺术溯本求源的欲望。例如,一百年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就是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课题。可以说,富连成是京剧艺术的摇篮,是一座传播京剧艺术的大学校,自清光绪三十年(1901)创建之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培养出京剧艺术人才有千人之众。他们像种子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京剧演出团体中,把京剧表演艺术一代代的薪火相传,直至而今,业绩辉煌,功不可没。但是,由于世事颠簸,岁月洗磨,有关富连成的史料档案,随着富连成的倒闭,多已风流云散。存至而今的文字、图片已属凤毛麟角,使人难知晓全貌了。

当初曾听说,70年前唐伯弢先生曾写过一部《富连成三十年史》,但因为是自费出版,印数不多,行世稀少,很难寻到。20世纪40年代,马连良先生曾用了多年时间才觅得一本,赴港演出时,赠送给了出版家沈苇窗先生。沈先生如获至宝,将其纳入《清末梨园史料》丛书,在台湾出版。彼时,只闻其名,而不知其貌。

90年代,我有一次到和平门内梅氏老宅拜访梅葆玥女士,无意间在沙发上读到一本《大成》杂志。其中,刊有台湾著名剧评家包缉庭先生所写《富连成兴衰四十年》的一篇文章。因为是包氏的亲历亲见,所谈往事,有根有据;娓娓道来,极为生动。使旧曰富连成的人物、故事,跃然纸上。虽说不是正史,但也不失为富连成科班的一部重要资料。所憾,此文颇长,在《大成》杂志上曾连载二十余期,达两年之久。当时我只读得一期,难知全貌,因之,搜求这部“野史”的想法,就一直存在心上。

笔者退休之后,旅居加拿大。温哥华这个地方,居住着许多华人,尽管各自的背景不同,政见不同,但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却像磁石一样把大家吸引到一起。这里有两个大票房,一个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颐社”,另一个是“列治文京剧社”。该社成立于1998年,是由北美名票、中央电视台国际京昆票友大奖赛“金龙奖”获得者、张君秋的弟子章宝明女士及其先生胡可汗主持。社里聚集着一群海内外颇有造诣的京剧爱好者,多为事业有成的人士。如台湾袁行远先生和张训舜先生、“裘派”花脸冯宝义、“马派”老生简承滔、“叶派”小生郭振德、“杨派”老生谢伟良、张公达、“余派”女老生孙美珍;琴师是曾经辅佐过黄桂秋的陈涵清、台湾琴票蒋联云、中国戏校音乐系的高材生吴小妹与何兵伉俪,上海琴票陈林根等,再加上爱唱“麒派”的我,大家聚在一起檀板清歌,或粉墨登场,每次聚会都是一台火炽的京腔大戏。慕名前来的名家也着实不少,如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毕谷云、吴玉璋、沙淑英、杨传英,著名评剧演员王琪等等,都曾在此一展风采,为弘扬中华文化联袂放歌。在远隔万里之遥的异域他乡,这种雅聚也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蒋联云先生是一位出版家,也是一位图书收藏家。他存有许多的港台出版物,包括上百本的《大成》。我从他那里读得包缉庭回忆富连成的文章十七篇,但依然不全。据蒋先生讲,《大成》及《大成》的前身《大人》在海外华人中极有影响,是部出了名的“一人杂志”。从集稿到刊校、发行,全凭出版家沈苇窗先生一人支撑,二十年间所历艰难可想而知。自其病故,《大成》也就随之谢幕了。原本每期刊印的数目就参差不同,更兼知音日稀,已是明日黄花,要想集齐,实属不易。

今年,在与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贾娟女士闲谈时,聊起了富连成旧事,得到她的全力支持,她说:富连成历时四十多年,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近千人,是京剧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的一个科班。四十年中,富连成演出剧目近四百出,深受社会欢迎。她认为深入地挖掘、整理富连成的史料,对重新回顾传统文化的源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她的鼓励下,我在票房里发动港台的票友们,再托他们分头发动亲友,去挖掘各自收藏的旧杂志。恰巧,吴玉璋伉俪从美国前来探亲,顺便来家小酌。谈起富连成,他的兴致倍增,说冯耿光先生的孙媳在美国曾赠送他许多旧的戏剧资料,其中就有不少富连成的资料,回美后一定代为搜求。真是得道多助,到了年底,捷报频传。美国和港、台的朋友们或是从家中旧藏,或是从中环旧书店的老板手中购入,这样又集得《大成》有二三十册。整理了一下,包缉庭先生的《富连成兴衰四十年》终于首尾齐全,集成全豹。

只是原杂志所刊照片,多已漫漶,不适使用。笔者在UBC亚洲图书馆管理员王庆祥先生的帮助下,从库中借出了刘绍唐、沈苇窗在1974年根据马连良先生的孤本影印出版的《富连成三十年史》一书,将书中所附的老照片清理出来,择其优者,尽可能地编入书中。又从民国2年至民国13年间中华图书馆陆续出版的老《戏考》(亦称《顾曲指南》)和30年代出版的《立言画刊》等杂志中,把有关富连成艺员的剧照一一选出。比如第17册中的程(陈)连喜,第21册的赵连升、第24册李连贞等人的戏装像,他们都是曾经红极一时的“连”字辈佼佼者,只是因为红的时间不长,后渐湮没,他们的剧照未能广泛流传。但作为富连成史料而言,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此外,笔者还把富连成曾经演出过的老戏楼、老会馆的旧照以及老戏单、老年画等资料,作为背景烘托,编入书中,也算是补入的一些“图史”,使内容更加充实。

总之,在戏剧领域中笔者还是个外行,书中遇有错讹不当之处,还望专家多多教正。在此,谨向帮助我搜集资料、图片,并为本书出谋划策的师友、同好们,一并致以感谢。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在吴玉璋、孙元毅和孙元坡先生的帮助下,笔者终于与远隔重洋的包缉庭先生的女公子包珈女士取得了联系。包珈女士现住台北,原是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著名导播,退休之后,不离本行,仍然担任台湾有线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其夫君系已故的著名国际影人,与李安、徐立功并称影坛“黄金三角”,并主演《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等多部获奖影片的“影帝”郎雄先生。

据包珈女士告知,包缉庭先生早在25年前因病谢世,享年80。生前著述甚丰,但多已散佚,家人亦收藏无多。对于笔者的收集整理工作,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赞誉。并应笔者之邀,撰写了包缉庭先生的行记一篇,且又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照片。这样,使得本书更加充实精彩。

整理者李德生

于温哥华

内容摘要:

  富连成科班,正式称呼的是“富连成社”一九零四年正式成立。原名起初为“喜连升”很快就改成“喜连成”。原来的东家是吉林商人牛子厚(时称“班主”),社工是叶春善。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之际,牛子厚经营商业失败,科班营业很不景气。这些情况大约都与一九零九至一九一二年间慈禧、光绪的“国丧”以及连年闹革命等造成的市成萧条有关。这时,科班面临解散。叶春善极有事业心,想尽办法,最后联系上外馆沈家,请沈昆(字仁山,我的外老祖)接办科班改名“富连社。”后来名声大了,常简称“富社”。  中国京剧科班。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1912年夏,因业务不振,牛子厚倒让给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叶春善掌理。后沈因破产亏累,退出。1935年叶春善去世,由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无力延续下去,第八科庆字辈学生刚刚入科,即告停办……【作者简介】  包缉庭先生系包文正公第二十八代后裔。自幼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与富社教授王连平、科中子弟孙盛文等,结成深厚的师友之谊。年及弱冠,便开始习做编剧、撰写剧评,多见刊于《实报》,时人将其与王道之教授并称为富连成之“护法”。去台湾后,仍执笔剧评,全力宏扬京剧。被誉为海外“北派京剧剧评家”之第一把交椅。对京剧在台湾的建设和振兴贡献良多。被称为国宝级的“京剧字典”。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京剧的摇篮——富连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3061236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太原出版单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256 印数 4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是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821 的主题关于 富连成社-史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