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
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封面图

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

杨东亮, 著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8.0

书籍简介:

国债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做了详尽的阐述,精辟地论述了国债的产生是同商品货币经济和国家的存在密切联系的,是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国家职能扩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债作为资本集中的方式,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从西方国债理论发展的历程中吸收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书籍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辨析与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债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2.2 国债规模研究综述

2.3 国债期限结构研究综述

第三章 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1 国债经济效应理论研究

3.2 李嘉图等价定理现实分析与实证检验方法

3.3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中国实证

第四章 不确定性条件下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4.1 不确定性条件下国债经济效应理论

4.2 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现实与实证分析方法

4.3 国债经济效应的中国分析

4.4 国债经济效应研究启示

第五章 国债规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1 最优国债规模理论

5.2 国债规模与国债风险的经验分析

5.3 中国国债规模与风险的动态分析

5.4 国债规模研究启示

第六章 国债期限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1 国债最优期限结构理论

6.2 国债期限结构的现实分析与预期理论

6.3 利率期限结构的中国分析

6.4 国债期限结构研究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杨东亮的这本《国债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证检验》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三个国债基础命题的经典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国债基础命题的经典理论研究结论;其次,对经典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现实分析,发现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对国债基础命题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作者关于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经典理论研究结果检验的新思路和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新视角;最后,利用我国实际数据,对作者关于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国债理论与国债实践所关心的三个国债基础命题——国债经济效应、国债最优规模和国债最优期限结构,一直是经济学与金融学研究的热点。杨东亮的这本《国债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证检验》以这三个国债基础命题为研究重点,依据“理论研究——现实分析——实证支持”的研究范式展开研究。本书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三个国债基础命题的经典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国债基础命题的经典理论研究结论;其次,对经典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现实分析,发现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对国债基础命题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作者关于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经典理论研究结果检验的新思路和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新视角;最后,利用我国实际数据,对作者关于国债基础命题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 《国债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证检验》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是引言。对本书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对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国债,进行基本概念的辨析和界定,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结构与内容,以及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是文献综述。本章对国债经济效应、国债规模和国债期限结构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其中,在国债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国债观点,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和不确定性下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国债规模研究方面,包括从福利最大化、税收平滑和政府财政活动可持续性角度对国债最优规模的研究,国债规模、国债风险、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联研究,国债风险度量研究等文献。在国债期限结构研究方面,包括从政策时间一致性、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税率平滑角度对国债最优期限结构的研究,国债期限结构、融资成本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关联研究,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研究等文献。 第3章是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本章对公债经济效应的经典研究文献与模型进行了精炼概述,包括Diamond(1965)的代际交叠模型和Barro(1974)的利他代际转移支付模型,以及Leonardo(1988)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应用环境的扩展分析。其次,从代际间的转移支付、流动性约束、扭曲税收和不确定性四个方面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前提假设进行了现实分析,并介绍了检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常用实证模型,包括单方程线性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和协整方程模型。最后,对1981年我国国债再次对内发行以来近三十年的国债实践情况进行考察,分三个阶段细致分析了我国国债的绝对经济效应和相对经济效应,利用我国实际数据,实证分析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表现。 第4章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本章对不确定性条件下公债经济效应的经典研究文献与模型进行了精炼概述,包括Blanchard(1985)的有限期界模型和Strawczynski(1995)的收入不确定性模型及CarrolI(2001)对收入不确定性模型的扩展。其次,对国债经济效应研究的现实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不确定性条件下公债经济效应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实证研究方法。再次,利用1990年以来我国的实际月度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国债的总体经济效应表现。最后,阐述本章对国债经济效应进行研究获得的重要启示。 第5章是国债规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本章对国债最优规模的经典研究文献与模型进行了精炼概述,包括Bierwag、Grove和Khang(1969)、Park(1991)在确定性无穷期框架下最优公债规模的研究,Barro(1979)在公债经济效应中性条件下最小化税收扭曲成本的研究,Hamilton和Flavin(1986)在政府财政活动非庞氏博弈条件下公债规模可持续性的研究,以及Henning(1995)在随机状态条件下财政赤字可持续性的研究。其次,指出国债最优规模研究的现实困难,提出从控制国债风险角度分析国债规模的研究思路,并分析国债风险的常用测量指标和平滑区制转移模型建模方法。再次,利用我国实际数据与常用国债风险测量指标对我国国债风险进行测量分析,并对1994年以来,反映我国国债规模与国债风险的基准指标,国债负担率进行动态建模分析与预测。最后,一阐述本章对国债最优规模进行研究获得的重要启示。 第6章是国债期限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本章对国债最优期限结构的经典研究文献与模型进行了精炼概述,包括Lucas和Stokey(1983)在政府支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状态或有债券研究,以及Barro(1995)在经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税率平滑研究。其次,分析了影响国债期限结构的现实因素和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再次,利用我国国债发行期限实际数据对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进行经验分析,利用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发布以来的日数据对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在我国的表现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阐述本章对国债最优期限结构进行研究获得的重要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本书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国债经济效应经典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回顾,发现公债经济效应研究中的两个里程碑——凯恩斯主义公债效应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质区别是巴罗基于代际间存在利他转移支付动机提出的个体新效用函数,在李嘉图等价定理众多的现实假设中,理性预期假设是李嘉图定理成立的核心前提。通过利用我国实际数据校准Carroll(2001)提出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消费行为模型参数,模拟得到我国个体在现实经济环境中收敛_的最优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现我国个体具有高边际消费倾向、高贴现率和预防性储蓄行为特征,不满足理性预期假设。 2.通过把国债分为正常财政赤字融资和与税收互换两部分,区分出两部分国债拥有的独立经济效应,并相应的称之为国债绝对经济效应和相对经济效应,其中,相对经济效应研究与李嘉图等价定理研究等价。通过对不确定性条件下国债经济效应进行现实分析,指出因难以确定正常税收量,无法确定产生经济效应的两部分国债规模,提出把确定性的财政支出看做税收引起的,财政支出的不确定性部分是国债引起的,从财政支出不确定性对个体消费影响的新视角对国债的总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3.通过对1981年我国国债再次对内发行以来近三十年的国债实践情况进行考察,分三个阶段细致分析我国国债的绝对经济效应和相对经济效应,发现在第一时期(1981年—1998年),国债的两种经济效应都是十分显著的;在第二时期(1998年—2004年),国债的相对经济效应变弱,李嘉图等价定理渐进成立;在第三时期(2004年—2008年),国债的绝对经济效应也开始变弱。我国国债实践中国债经济效应表现出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是与此阶段我国的经济现实环境和居民对国债延迟税收本质认识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4.通过选取1990年以来我国的实际月度数据,利用时变参数区制转移模型从确定性冲击与随机冲击两个角度对财政支出增长率不确定性进行分解计量,并考察两种不确定性成分对消费增长率长期趋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具有正向的总经济效应,提出我国应保持灵活的财政支出政策以应对外生随机冲击的不利影响,降低财政支出增长率对宏观经济环境变量反应的短期敏感度。 5.鉴于国债规模、国债风险与政府债务危机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把国债负担率作为度量我国国债风险与国债规模的基准指标,我国政府应定期统计与披露我国国债余额和我国国债负担率数值。同时,利用国债偿债率等国债风险基本测量指标对我国国债风险进行综合测量,发现各指标均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在近期呈下降趋势。利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国债负担率建模,发现我国国债负担率满足全局平稳性要求,经验数据支持我国国债规模的长期可持续性,对未来一段时期国债负担率进行自助抽样预测,发现在没有突发剧烈外生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国债负担率水平将继续保持慢速下降趋势。 6.通过利用我国国债发行期限实际数据对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我国国债发行期限结构从单一逐步到丰富,各期限发行规模从集中逐步到分散,形成了目前较合理稳定的期限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与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发挥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形成完整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曲线。 7.通过选取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发布以来的日数据,利用门限误差修正模型对Shibor利率中活跃的周利率和月利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二者的关系与动态变化特征满足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假设,从而证明了国债融资成本角度设计国债期限结构是可行的选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517119
如需购买下载《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长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1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国债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是长春出版社于201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12.5 的主题关于 国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