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本书采用法律实证分析方法,观察、发现并描述大量示范性案例中的法官群体实际上是怎样解释法律、理解公正的。本书依据的材料除了法律规定、法学理论、其他学者的论断以外,还特别建立了一个不断更新、成长的“示范性案例库”。这里的“示范性案例”就是来自最高法院各业务庭、研究机构、出版单位、网站等权威机构公开发布、发表的全部真实审判案例。本书的全部实证观察、分析和结论都以这些示范性案例为事实基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模式:实践理性考察 一、问题:法官实际上怎样理解和操作公正? 二、材料:示范性案例 三、方法:量化分析和不典型观察 第二节 目标变量:刑罚资源投入 一、刑量理论 二、刑量模型 第三节 基本思想:公正在于平等 一、公正的外延 二、公正的内涵 三、权利平等与司法公正 四、司法平等解析第二章 应然公正 第一节 报应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模式:实践理性考察 一、问题:法官实际上怎样理解和操作公正? 二、材料:示范性案例 三、方法:量化分析和不典型观察 第二节 目标变量:刑罚资源投入 一、刑量理论 二、刑量模型 第三节 基本思想:公正在于平等 一、公正的外延 二、公正的内涵 三、权利平等与司法公正 四、司法平等解析第二章 应然公正 第一节 报应 一、同等被害同等报应 二、报应犯罪学 三、报应假设的检验方案 第二节 等罚 一、同案同罚 二、何谓同案? 三、否定自由裁量? 四、等罚犯罪学 五、等罚假设的检验方案 第三节 中立 一、裁判中立 二、中立犯罪学 三、刑法民法化? 四、私权犯罪与公权犯罪 五、刑法中立性的立法证明 六、中立假设的检验方案第三章 实然公正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科学逻辑 一、检验过程的可重复性 二、多种检验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三、检验方法选用的有效性 第二节 检验过程与结果 一、杀人案的公正性检验 二、伤害案的公正性检验 三、抢劫案的公正性检验 四、盗窃案的公正性检验 五、诈骗案的公正性检验 六、贪污案的公正性检验 七、毒品案的公正性检验 第三节 结果与反思 一、数据汇总与比较 二、实然公正的三个意义第四章 定罪公正 第一节 定罪与变更罪名 一、罪与非罪先于此罪彼罪? 二、示范性案例中的变更率 三、因变量:择重、择轻与变更程序 四、自变量:变更焦点、前后关系、变更根据 第二节 变更实践中的几对关系 一、变更根据与变更结果 二、变更前后罪名之间的关系与变更结果 三、变更焦点与变更结果 四、罪量大小与变更结果 第三节 变更罪名的理论与对策 一、法律解释学中的变更罪名 二、犯罪定义学中的变更罪名 三、变更罪名的限制性操作第五章 量刑公正 第一节 死刑适用 一、死罪圈、死刑圈与死缓圈 二、真理论的法律解释观与价值论的法律解释观 三、样本与分析框架 四、死罪阶梯中的法官释法 五、回到法律解释学 第二节 量刑基准 一、量刑基准的概念 二、确定量刑基准的必备条件 三、抢劫罪的量刑基准 四、盗窃罪的量刑基准 五、故意伤害罪的量刑基准 六、贪污受贿罪的量刑基准 七、平均刑量的双重性第六章 个案公正 第一节 暴力人身犯罪 一、图财害命 二、危险方法杀人 三、意外致人死亡 四、轻率杀人 五、杀人中止 六、无实行行为杀人 七、亲属相杀 八、强迫饮酒 九、实行过限 十、轻易致死 十一、防卫避险 第二节 暴力财产犯罪 一、暴力索还 二、共有财产抢劫 三、消灭债务 四、当场勒索 五、盗窃转化 六、骗局行抢 七、抢劫未完成 八、入户抢劫 九、银行抢劫 十、公共交通工具抢劫 第三节 非暴力财产犯罪 一、自主盗窃 二、纵容盗窃 三、机会占有 四、欺骗盗窃 五、监守自盗 六、为公盗窃 七、以其他为目的盗窃 八、盗窃未完成 九、盗窃数额计算 十、被动交付 十一、赌局圈套 十二、诉讼欺诈 十三、集资骗局 十四、“其他金融凭证” 十五、合同骗局 十六、职务欺诈 十七、占有目的第七章 抽象公正 第一节 法的确定性 第二节 确定性检验过程与结果 第三节 法的确定性与公正的可检验性 第四节 公正的可检验性与审判质量管理参引书目
本书主要研究刑法适用的公正性问题。作者的基本思想是:司法公正的最低要求应该是实现被害之间、被告之间、原被告双方之间刑法权利的平等保护——平等是公正的底线。然而,司法实践中真的存在这种平等吗?法官群体的审判活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基于最高法院三千多个示范性案例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和不典型观察,该书报告了这一公正假设的检验过程及其结果。书中讨论的问题还有:“公正具有可检验性吗?”、“法律实际上被如何解释?”、“罪名体系、死罪圈、死缓圈以及死刑圈的选用有何法律解释学规律?”、“何谓量刑基准?”、“怎样提升审判质量?”等等。
法律适用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有多公正?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实际上是怎样理解并操作公正标准的?本书采用法律实证分析方法,观察、发现并描述大量示范性案例,分析阐明了一个基本思想,即公正在于平等。司法内核是公正,而公正的内核是平等——公正就在于平等,司法公正就在于司法平等,司法平等是司法公正的底线。 应然可能不等于实然,应然也不能代替实然,应然更不应被用来粉饰或丑化实然。而对每一个与公正有关的人来说,更实际的正是公正的实然状态。一直以来,人们质疑某些个案审理结果的公正性,往往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话题。而且,此种质疑的确不乏成功影响法院审理活动的结果。然而,成为焦点后被改判或坚持原判的个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总体?我们毕竟不能仅仅根据某个有问题的审判就断定,整个刑事司法是不公正的;也不能仅仅基于某个得到舆论肯定的个案审理便直接推论说。所有刑事审判都实现了法律标准与社会标准的统一。 对已生效的判决而言,这种检验具有回顾、总结的性质,而对尚未生效的裁判而言,与示范性案例相比对又具有预估裁判结果的指导性和参照性。借助这个司法先例的示范机制,最高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贯彻一定的刑事政策导向,调节刑事反应的宽严程度,适时回应社会现实中随时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这个意义上的实证检验不仅不是在挑战或弱化审判机关的权威性和审判活动的终结性,而是在依法拒斥针对司法审判活动的非理性评判,是有序提升审判质量的一种尝试。 ——白建军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公正底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司法法学系列 | ||
9787301138687 如需购买下载《公正底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公正底线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5.305 ,D924.05 的主题关于 刑法-案例-分析-中国 ,刑事诉讼-案例-分析-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