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0.0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上皆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是陆永品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详尽注解。包括注释、串讲、今译和评议四部分,对《道德经》的哲学内涵、道家思想、文学艺术特色,有精彩的阐述和评议,兼具知识性与学术性。
第一章道可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第三章不尚贤第四章道冲第五章天地不仁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是谓玄德第十一章有之为利,无之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第十四章视之不见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第十六章致虚极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第十八章大道废第十九章绝圣弃智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第二十一章大道惟恍惟惚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五章执大象第三十六章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以百姓心为心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贵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为天下母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第五十四章修德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玄同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福转化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三章图难于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第六十五章淳德第六十六章江海为百谷王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第七十章我言甚易知第七十一章知病不病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民之饥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第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七十九章和大怨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李耳上承中华文明初祖黄帝的思想,在群雄并峙、百家争鸣的春秋末叶倡导“清虚”、“无为”,从而开启了最具东方特色的、辉煌的“道一元论”的道家学说,在政治、哲学、思想、文化乃至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留下丰富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印行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圣经》,位居第二,仅此亦足以说明《老子》其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之深之巨。 《老子通解》以王弼《老子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为经,兼采历代注老、解老各家之说,并吸纳近年出土的帛书各本之长,辨正析理,融会贯通,重在破除当前学界虚浮躁进、不务实证的不良风尚,以及两千多年来在老子研究领域歧见纷呈、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以注释、串讲、今译、评议等形式完整、准确地阐释老子思想。在对《老子》原文的训释上,作者尤其注重参酌宋人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及近现代易顺鼎、马叙伦、高亨、陈鼓应等学者的成就,发前人所未发,是近年来研究老子的一部不可多见的力作。
1. 对于老子其人及著书年代,作者从《史记》等典籍中仔细寻绎,厘清作为《老子》(《道德经》)一书作者的老子与另一楚人老莱子及太史儋之间的关系,并以切实证据论证了《老子》和《庄子》这两部道家重要典籍孰先孰后的问题,一举廓清学术界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的误解与歧见。 2. 《老子通解据清人王念孙的考证,将历史上真实存在、曾做过孔子老师并写作了《老子》(《道德经》)一书的老聃李耳与后世道家、神仙家传说的那位神话人物剥离开来;而今人仅凭主观臆断,在对老子其人的研究中所持的种种谬见,作者亦一一加以批驳,力求向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老子形象。 3. 在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研究中,作者立足于以史证史,出言立论必有所据,例对《老子》的成书年代,作者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寻找证据,而对历代非古、疑古派的论断加以批驳;犹如《老子》一书《道经》、《德经》的先后顺序问题,作者从汉代河上公本、三国魏王弼注本以及历代典籍对道家“道”、“德”这两个重要理念的论述中寻找证据,证明各代官定版本《老子》(道德经)的排列顺序是正确的,而汉墓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排列不过一家之言,并非权威版本,我们不能据此便可推翻旧论。 4. 注释部分是本书的又一着力处,著者广泛采择王弼、陆德明、林希逸、俞樾、奚桐等历代注家的训诂材料,同时亦十分重视现代学者钱锺书、陈鼓应等人的解释,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完整、准确地诠释老子的基本思想,并兼顾普及与提高、知识性与学术性,十分适宜广大老庄爱好者和学人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