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亲近
日益亲近封面图

日益亲近

(美) 雅罗姆 (Yalom,I.D.) ,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心理治疗用书。雅罗姆医生对他难缠的病患金妮提出一个充满创意的建议:他要金妮在每周一次的会谈后,写下心得报告,作为诊疗费用。雅罗姆和金妮约定,双方的报告都存在秘书那儿,半年后才可以互看。如此一来,双方都可以自由书写,完成了这份珍贵的心理治疗全程记录,仔细记载了治疗师和年轻作家之间长达二十个月,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不确定之旅

推荐序二超越设置

推荐序三瞬问对话

推荐序四他们的故事写在纸上

推荐序五现代人的孤独与自我救赎

推荐序六为了离别的纠缠

原著编辑序言

雅罗姆医生的序言

金妮的序言

Ⅰ第一个秋天(10月9日-12月9日)

Ⅱ一个漫长的春天(1月6日-5月18日)

Ⅲ夏天(5月26日-7月22日)

Ⅳ一个转瞬即逝的冬天(10月26日-2月21日)

Ⅴ最后一个春天(2月29日-5月3日)

Ⅵ日益亲近(5月10日-6月21日)

雅罗姆医生的后记

金妮的后记

译者后记

前言

一口气看完《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还有《诊椅上的谎言》,自然对《日益亲近》满怀期待。但是好不容易拿到手,却断断续续的,硬是读不下去,与这本书就是缺乏“亲近”感。

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了:那几本都是心理小说,而(《日益亲近))是治疗实录,当然不一样。小说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总是有戏剧性的治疗效果,就像金妮幻想的,她一直期望会有一些有声有色的奇迹般的突破。小说中,实践辉映理论,技巧配合态度,深邃而又圆润,睿智而又练达,活脱脱地端出来一个大师,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藏不住的,就那样光芒四射。

然而,在《日益亲近》中,大师消失了,他那么狼狈不堪,多少次黔驴技穷;治疗那么艰涩,长久地徘徊不前,“我三番五次地说着同样的话,但一切都是徒劳”,这就是大师?这本书简直就要让我对大师产生幻灭感,他还断了我的“愿景”:没有一个更“优秀”的我在某年某月某日等着我,大师都如此,我辈又能怎样,嘿!我的自恋损伤,情何以堪?

治疗实录记录的便是治疗的现实,那也是无法否认的心灵的现实。

“如同我常常蜷缩起身子,你常常让我舒展”。一边,金妮说“我依旧是一块还没有吸足哀怜的海绵”,另一边,坚忍不拔的雅罗姆在拼命挤干、烘干海绵中的哀怜;一边是崩塌、疲软,一边是一以贯之的抱持;一边是永不放弃的亲密的焊接,而另一边是疏离的冰雨反复浇灭希望的火种,这是旷日持久的较量,这较量根植于金妮或雅罗姆或我们每个人内心,我们心灵深处有一双火眼金睛在作壁上观,终究有一天,在漫长的冬季之后,冰封的大地冒出嫩绿,坚硬的心变得柔软,警惕的眼神不再戒备……

一个被拘于心灵牢狱的囚徒被释放,一个“卑以自牧”的奴隶获得了解放证书,“渐渐地,不屈不挠地,变化之轮转动着.有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在这中间发挥了一些作用的,但金妮就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地变着,慢慢地演化和成长着。”终究,有了一份确定,漂泊的船舶有了压舱石,坠落的身躯踏上落脚点,流浪的心灵找到了根据地,然后,我们可以去迎接更多更大的、猝不及防的不确定,诚如金妮所云:她能一跃就越过所有的琐碎之事。

同样,作为中国的治疗师,我们希冀大师雅罗姆给我一份确定,当我们自感缺乏足够的训练不能把自己武装好,而又不得不仓促上阵时;当我们在林林总总众说纷纭的理论流派面前无所适从时;当我挣扎于投射性认同的弥天罗网时;当我耗竭于长程治疗的飘渺无望时,我渴望那份确定,当我们饥渴地扑向西方治疗师时,我知道,我们在寻求认可,获得确定。真正挫败我们的便是治疗中的犹疑,那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一如金妮所说,我只呼吸一半,从不完全地将气呼出。

但是雅罗姆说:“能看到自己长期艰苦劳作的成果,哪怕就一次,也让人感觉真好。”原来雅罗姆也在盼望着确认,“我一直记得这么多月来,我在金妮身上花的时间和努力以及金妮所付出的艰苦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指向今天,一切都那么合适金妮跟我谈过的所有问题,所有不可理喻的忧惧,所有她害怕说的话,害怕提及、害怕面对的事情,今天她在治疗中都面对了,而在过去的七天中她则独自面对了卡尔。当我想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想到我们现在进展得这般快,我又一次开始相信我的工作了,相信这种缓慢的、有时慢得另人难以忍受的、坚固的创建性的过程。”

这就是我在《日益亲近》中看到的:那一份确定源自内心,源自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的缔造过程。

后记

2007年的春天,都被耗在翻译这本书上。

每日我临窗而坐,很多时间里是焦虑的,因为自去年秋天签下翻译合约后,一直忙于实习面试,直到1月底面试完成,才能真正坐下来翻译。许多次,我想到几年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要完成一份有关鸟的课堂报告,第二天就要交了,他却连一只鸟都没有写。他焦急地问他的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你就一只鸟一只鸟地写呗!”这个小男孩是美国作家AnneLamott的弟弟,他的一本有关写作和生活的书就取名为《一只鸟又一只鸟》(BirdbyBird)。就这样,我低下头来,做手中的功课,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行一行,一段一段地翻译,终于连缀成了这个15万字的、有关心理治疗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很熟悉:我的窗,正对着金妮曾经生活过的山景城那青黛的山色,我的学校就在帕拉阿图高高的树木中,我将在旧金山临海的医院里朝八晚四地实习一年。故事里的人物,雅罗姆医生,因着一个读书会的缘故,曾经就坐在我的左手边,但也就那么四次,每次两小时,其余的时间里有些Email来往,譬如想邀请他到中国去,但他说年龄大了,75岁,不远行了;但他八月里会在帕拉阿图,可以见中国的同行;或是他在欧洲某处的演讲成功或是被评上了十佳治疗师,他会给我发来别人的评论,让我分享他的喜悦。我也告诉他我正翻译着他的这本书,并向他描述我的幻想:时光倒流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会在旧金山的联合广场上撞见书中的人物,编辑玛利莲、金妮、雅罗姆医生、卡尔若隐若现,我告诉他们我将此书译成了中文,然后或许39岁年轻的雅罗姆医生会答应去东方,去接触东方人和东方文明。他对我的幻想不置一词,依旧说些别的话,这打消了我请他谈谈对他这本33年前出的书的念头。我相信他对东方之行不仅仅有着体力和健康上的焦虑,还有着文化上的焦虑因为他沉浸于西方文学与哲学.但对东方文明却接触甚少。然而对此我又能有何奢求呢?人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大师亦是有限的。不过我还是在他的后记里找到了一部分答案:有关写作,心理治疗与梦想的答案,有关治疗师与患者同行的答案:金妮的写作才能激发了雅罗姆的写作欲望,他竭力想在金妮身上看到的一个作家的梦想,在他自己身上完满地兑现了,他成了比金妮更了不起的作家。这又一次证明,治疗师的价值不仅仅由帮助患者成长得以体现,而且治疗师也可以从患者那里汲取滋养。这两者确实是同行者,并以不同的姿态作着不同的贡献。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分会曾经的主席LarryBeutler教授在讲《心理学入门》时,说:“你们一定以为是在帮助患者,其实是他们成就了你们呀!”

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随着时间推进不断有新景致和新体验的过程。我一开始觉得雅罗姆医生自恋。当他逼着金妮谈她对他的感受时,有好多处,我在书上写:“讨厌!自恋!你已经有美丽的玛利莲了,为什么还要从患者身上渴求更多的赞誉、性幻想来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呢?”但到最后我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的这份用心让我忍不住流泪。书中有很多投射性认同,在治疗中金妮的那份绝望无助被投射到了雅罗姆医生身上,而他认同并感觉到了这份绝望和无助;而在文本阅读中,这份绝望无助又被转移到了读者身上治疗循环进行着,有时进步难以觉察,让人泄气,这份泄气也反应在翻译开始时我缺乏热情,总是“你说”“我想”的,这能将我们引向何处呢?一本没有悬念的对话体的书,会是引人入胜的吗?好在我对金妮以及治疗本身的关切,让我继续保持着好奇,我想知道金妮怎么了,金妮和卡尔怎么了,金妮和这世界怎么了?雅罗姆医生又是如何展开他的治疗的?这恰恰成了最大的悬念。

金妮和很多入一样,是曾经惶惑的女子,有着惶惑的青春时光。由于种种的原因,金妮总想在人面前做个最好的,让人喜欢的入,我看她尴尬地陪着笑,为了迎合,说些逗趣的话,以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定义自己,为了一份不用独自的所谓安全,让自己萎缩,压成一张苍白扁平的纸,攀附,委屈,自省,看重跟男人的关系胜过跟自己的关系,最终还是失去。但同时.金妮又是个敏感、善良、具有创造力的人,她又幸运地遇上了雅罗姆医生,如果不在治疗的设置中,我愿意看到他们如平常人一样相亲相爱。雅罗姆不愿意给她贴上“边缘”之类的标签,我也不愿意。

内容摘要:

  这本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这本雅罗姆的治疗记录,呈现出的不是教诲,不是指导,不是被分析和被治疗,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的是‘对话’。从中让你读到的有他们的故事,更多的却是你的欲望、你的幻想、你的自由联想。  在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后,金妮走入了雅罗姆医生的私人治疗。睿智的雅罗姆医生提出,双方在每次会谈结束后分别写下自己最深切的内心感受。长达20个月的治疗之旅,印刻了雅罗姆医生与金妮共同探索心灵黑洞的真实足迹。《日益亲近》应运而生。你会发现,这个发生在30年前的故事,历久弥新。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日益亲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1961603
如需购买下载《日益亲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日益亲近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749.055 的主题关于 精神疗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