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8.0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尤其是集中在近二、三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评论作品。评论内容多是探讨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政策、高校学术、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作者从事教育报道、研究近三十年,曾参与过一些重要教育政策、文件的制定,对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有着一定研究和见解。作品中对于种种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育科学的乱象做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对先进教育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作品都是针对近期教育热点做出点评,多数被主流媒体网站广为转载,应该在教育界内外,尤其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当中受到关注。
第一部分 教育的是非观念
读经不是改善教育的良方
日本大地震引出的教育话题
阅读——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
拯救困境儿童须全社会伸手
“虎妈”之争多从文
第一部分 教育的是非观念
读经不是改善教育的良方
日本大地震引出的教育话题
阅读——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
拯救困境儿童须全社会伸手
“虎妈”之争多从文化背景上反思
“鲁迅痛恨汉字”事出有因
也谈如何破解“新读书无用论”
清理高考加分要坚定也要慎重
给孩子读“经典”要有选择
破格录取也不能出大格
教育如何面对国学热
唐骏“学历门”事件不仅是偶像悲剧
“卖一瓶水捐一分钱”是耶非耶
家庭传承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基础
读书造就有深度的人
抗震救灾也是生动的课堂
多请“业外”人士参与教改讨论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星座”决定命运是洋迷信
对招生改革需要参与和宽容
再富也不能先富孩子
由杨元元事件想到大学责任
扫盲内容应该包括公民课
绝不能容忍手机涉黄毒害孩子
注重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
提高创造力需全社会之力
招生照顾教工子女应立即刹车
学校有权拒绝义务以外的摊派
社会秩序是高考公平的基本保证
平和心态让骗术无隙可人
“干部子弟班”不利于孩子成长
评职称和在报刊发文章不搭界
防灾、救生训练应尽快进校园
从博客秽语谈到语言暴力
学外语要先学好中文
李叔同为正校风绝食
第二部分 中小学教育
小学生的质疑精神更可贵
家长和学校要达成不送礼的共识
我们需要校车,更需要校车制度
写好汉字还需做更多功课
奥数班何以屡禁不绝
破格录取并非提倡偏科
读书,教师生活的必要内容
语文教学先把培养目标找准
我们迫切需要大批合格教师
未成年人珍惜生命是大前提
教师要珍惜家长的信任
更新教育文化从作文课开始
不能让孩子总蹲在起跑线上
从事教育行业不能太外行
爱孩子,就让他们强健
大班额糟糕的不仅是拥挤
“神童”不可复制
灾害教育岂能“做秀”
谁来给中学生上科学课
德育是连续的
第三部分 高等教育
大学兴则国家兴
学者兼职要用章程来规范
博导扩军要鼓掌也要慎重
杜绝学术造假需要正本清源
大学上课光有课件行么
半夜求救的户外活动不是探险
科研经费分配改革应当提速
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症结何在
从方舟子遇袭想到学术批评
资助贫困生不必大势声张
写出好论文先给谁看
教授、处长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遏制学术不端离不开大学自省
从源头斩断论文买卖黑链条
新院士要自律也需他律
别让不良风气污染大学校园
就业市场调研分析谁来做
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是客观公正
社会实践要不得“假大空”
大学生创业其实很难
大学生恶意欠费不是小问题
由师范生免费教育想到大学职责
教授、学者的声音要大一些
研究生培养不应是“批量生产”
大学精神:科学、民主与文化
掂一掂师范二字的分量
科技创新需要学术批评
大学要有所创新,更要有所坚持
高校建设能否做到“织补”校园
第四部分 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及其他
过早智力开发是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之责:陪小小孩读书
警惕婴幼儿上学成灾
保护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当配角
幼儿园热衷于过洋节对吗
利用假期让素质成长
“全能型”家教着眼提升全面素质
陪孩子读书?过犹不及
弄得孩子厌学麻烦就大了
对“超女”现象谈点弦外之音
校园饮食安全必须抓紧抓实
科技新馆三愿
不让一个盗取助学金的骗子漏网
有感于以色列的德育
幼儿园的阅读该怎么搞
陈宝泉著的《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收录的内容,是作者近年来主要是近三年内为《中国教育报》撰写的教育新闻评论作品,发表后大多借助各主流媒体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求是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光明网等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表明教育问题是中国舆论界长期聚焦的领域,教育是最令当前中国人心态纠结的事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