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著称于世。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其实,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中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本书插入了大量绘画、照片和古旧地图,目的是给读者一个形象的认知体验。旧日京城的壮丽雄伟,曾使无数西方人瞠目结舌、倾慕不已。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形象也在演变。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或重建故宫、胡同等古迹,然而旧貌究竟如何,仅凭现有的中文资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古人多少忽略了北京古迹的历史意义,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倒是一些外国人在有心无心之间,为我们保留了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图画照片。借助这些资料,读者可以在追忆北京历史的同时,玩味异质文化在阐释“东方帝都”时的独特之处。
绪论
第一章中世纪晚期的“帝王之城”
第一节汗八里:北京域外形象的起源
第二节马可.波罗的发现
第三节到汗八里拯救灵魂
第四节大汗的“黄金城”
第五节世俗欲望的异托邦
第二章“天城”的边缘镜像
第一节大都.北平-北京
第二节关于“天城”的新消息
第三节地理学想象中的北京
第四节误读的帝都传说
第三章耶稣会士与“希望之城”
第一节耶稣会士利玛窦的“旷野福音”
第二节基督教的“希望之城”
第三节圣城的贤明君主
第四节关于北京的另一种声音
第四章“东方巴比伦”
第一节使团的新发现
第二节幻象的延续
第三节黑暗东方的堕落中心
第四节庚子之乱中的“北京末日”
第五章内心空间的隐喻
第一节京城洋隐士
第二节古都余韵
第三节想象的空间
第四节盛名之下的遗憾
第五节古都生活百态
第六章新中国.新北京.新奥运
第一节新与旧的交替更迭
第二节“伤城”:灰色的记忆
第三节改革开放后的首都北京
第四节新北京.新奥运:全球性的想象与人文情怀
附录
作为异托邦的帝都北京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勒内.莱斯》为例
作为异托邦的现代上海以马尔罗、横光利一的长篇小说为例
“天国咽喉”论近代天津文化中的外来因素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古都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封笔”杰作。任何一个人登临景山俯瞰京城,都会为古都的壮伟神奇深深折服: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透出层层绿荫,衬托着南北8公里长,纵贯正阳门、故宫、鼓楼、钟楼等雄伟建筑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辉煌。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北京有着一种朦胧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总觉得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就象征着天安门。从高考到考研再到考博,一直希望去北京的高校就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日,我依然徘徊在帝都禁城的大门外,只能借助短暂的游历来慰藉童年的梦想。失望之时,我使自嘲这难以释怀的“北京情结”:看来北京对于我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中国有句古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考时,擅长“数理化”的我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中文系,结果对文学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本科四年后,同窗学友大都考取了中国文学的研究生,而我则“一错再错”,选择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后来细分研究方向时,我干脆“将错就错”,主攻中国城市的域外文学形象。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命,所有的巧合最终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炉。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著称于世。中国文学中的北京描写可谓汗牛充栋,即使是中学生也能够如数家珍般列举出相关的作家作品。京城的巍峨崔嵬,宮廷的政治斗争,朱门的富丽奢华,宫闱的秘闻秩事,以及五光十色的市井社会,这些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主题。就学术界而言,对中国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现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蔚为壮观的“北京学”已初现端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界相继出版了许多关于老北京的书籍,向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个神秘优雅但却消逝了的城市空间:“北京,在这里成了一个旧梦,一个神话,一片模糊迷离的镜像。”然而,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学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据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其实,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异域中国形象。这是一笔可观的文学财富,有待比较文学学者和城市文化研究者去整理、发掘,只是和国内文学作品相比,语码和解读的方式不同罢了。
本来,我打算将这本书定名为《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形象》,希求梳理北京作为“东方帝都”在外国文化中的形象变迁史,并探讨影响这一形象流变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其中潜藏着怎样的异域文化动机。但由于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学术视域有所局限,无法贯通“东方和西方”,只好忍痛割爱,将范围缩小至“西方文化中的北京形象”。至于东方人对北京的描写,我只挑选代表性的案例穿插于行文之中。
即便是缩小了范围,我在为文时也颇感吃力。虽然近五年来,我一直在搜集相关资料,但原典材料的系统性、代表性和权威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在捍卫精准的学术和实现儿时的梦想之间,我踯躅了很久,曾多次想到放弃,但却又不忍心就此搁笔。最终,在师长和亲友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将本书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化读物,试着用稚嫩的笔做一些资料辑录、汇编的工作,为“北京学”的研究专家们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新视角。附录的三篇文章,以论文的形式辨析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域外文学形象(I),也算是自己多年书斋生活的一点学术成果吧。
另一方面,面对逐渐临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也希望能为“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献出一点绵薄之力。本届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dOneDream)”,拙作则试图再补上一句“向一个北京(OnePeking)”。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中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外国人看北京的视野范围远远超越了中国城市,观察的角度和方法也和国人有异,“他者”的文化定位和思维习惯能反映出北京的独特形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这样便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特别是首都北京的发展规划,有着明镜自鉴的作用。
当然,我深知自己的仓促为文是“学术浮躁”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无奈。很早就读过美国作家大卫.季德(DavidKidd)的文章,这位耄耋老者曾于1946年至1949年作为密西根大学和燕京大学的交换生来北京求学,对北京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认为“现在只有少数当时居住在那里的西方人士依旧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多不超过十几人,他们现今分散在世界各地”。如果有可能,应该尽早组织人撰写这些人的北京经历,“否则,等到我们这些人去世后,那就太迟了,而我们那时所处的奇妙环境就将在黑暗中消失”。季德先生说的不错,随着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古都风貌早巳成为历史,而最后的一批“外族”见证人也即将离开人世,在这种时不我待的情况下,希望我的这本小册子能够多少弥补这一缺憾。
本书配合文字内容插入了大量绘画、照片和古旧地图,其目的是给读者一个形象的认知体验,让怀旧的人们在图文并茂中重温老北京的帝都记忆。旧日京城的壮丽雄伟,曾使无数西方人瞠目结舌,倾慕不已。而如今,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京师故迹已经不复存在。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着手保护、修复或重建故宫、永定门、圆明园、四合院和胡同等一系列古迹,以便向世界展示一个有着绚丽历史风采的“东方帝都”。这一工程的指导方针是“修旧如旧”,然而旧貌究竟如何,仅凭现有的中文资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古人多少忽略了北京古迹的历史意义,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这些古迹的图像资料,倒是一些外国人在有心无心之间,为我们保留了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图画和照片,其中包括他们在北京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北京城里和近郊的旅游景点、庙宇建筑,以及各个时期的北京地图。借助这些资料,读者可以在追忆北京历史的同时,玩味异质文化在阐释“东方帝都”时的独特之处。
由于时间仓促和内容的驳杂,再加上我才疏学浅,本书讹误和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顺便说明一下,本书个别图片在使用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联系上作者,在表示感谢的同时,请相关作者看到书稿后和本人联系,以便及时奉上稿酬,我的电子邮箱为lvchao_821120@163.corn。
最后,笔者要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韩猛编辑的半劳工作,以及所有关注本书成长的师友,并祝愿每一位来北京寻梦的国人和海外友人,在下了飞机和火车后都能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方帝都”。
吕超
2008年3月1日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实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中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著称于世。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实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中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本书同时意在给读者一个特殊视角的认知体验。旧日京城的壮丽雄伟,曾使无数西方人瞠日结舌、倾慕不已。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形象也在演变。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或重建故宫、胡同等古迹,然而旧貌究竟如何,仅凭现有的中文资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古人多少忽略了北京古迹的历史意义,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倒是一些外国人在有心无心之问,为我们保留了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图画照片。借助这些资料,读者町以在追忆北京历史的同时,玩味异质文化在阐释“东方帝都”时的独特之处。【作者简介】 吕超,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东方帝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136859 《东方帝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济南 | 出版单位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