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
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封面图

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

张大中, 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9.0

书籍简介:

本书叙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十一年地下党工作的经历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运动的反思及“文化大革命”中秦城七年零四个月的监狱生活。

书籍目录:

第一章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土地上

第二章进入敌伪统治的心脏地区

第三章从燕京大学到平西情报联络站

第四章从妙峰山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五章北平地下党工作的新阶段

第六章疏通血脉开辟保定地区秘密交通线

第七章输送进步教授和学生奔赴抗日根据地

第八章秘密交通线上遇到的种种险情

第九章宋汝棼和北京大学党支部

第十章策反伪治安军

第十一章安捷和秘密交通线

第十二章名副其实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何万生

第十三章我所知道的北京剧社

第十四章北平城里的饶家

第十五章身边走过的烈士

第十六章风雨兼程赴北平抗日战争胜利之际的一次紧急行动

第十七章第二条战线的揭幕战

第十八章迎接新战斗柳林村写报告

第十九章重返燕园开辟国统区中的解放区

第二十章波澜壮阔的抗暴斗争

第二十一章反饥饿反内战

第二十二章连绵不断的冲击波

第二十三章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春风化雨一场卓有成效的思想启蒙教育

第二十五章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运动

第二十六章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年突击队

第二十七章更能消几番风雨“文化大革命”前后

附录一抓“门前三包”最后一份工作

附录二张大中同志生平

后记

后记

一、关于“口述历史”

张大中原本有一个写作回忆录的计划,而且构思了一个初步的提纲。2005年他对我谈起此事,希望我代为执笔。此时恰逢北京市社科联和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组织写作“口述历史”稿件。该会领导、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陶一凡安排我采写张大中的“青年突击队’和“门前三包”这两个题材。据有关学者介绍,“口述历史”这一体裁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被我国史学界、文学界和出版界逐步接受,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率先倡导,并在其期刊《当代北京研究》上开辟常设栏目。受其启迪,我和张大中把他说我记的这种文体往“口述历史”上靠拢,姑妄称之。

二、关于书名

张大中193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革命生涯几乎全部围绕着北京展开。北京解放前,他从事北平地下党的工作;北京解放后他的领导和周围同事中很多都是原北平地下党的同志和战友,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受迫害也与北平地下党这段历史直接相关。在八十年代还曾经与原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一同抓“军民共建”。凡是认识张大中的人常常会把“北平地下党”这个概念看作张大中的第一属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2005年,我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悼念原北京大学校长陆平的文章《不是哀乐的哀乐》,写道陆平校长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张大中看后对我说:“你在文章里说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岁月,是陆平最美好的记忆。我何尝不是这样?北平地下党的斗争生活,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后来每当想起那段斗争生活,总会激情澎湃。”往常每谈及此,他的得意之色总是溢于言表,似有青春再来的感觉。足见张大中始终萦怀着一种深沉的北平地下党的情愫。从全书内容上看,90%的篇幅属于北平地下党的内容。因此,拟取书名时采用了《我经历的北平地下党》。

所谓“经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一些事情不是亲历的,但与本人有关,也酌情纳入。

三、关于内容

张大中从2005年春开始口述,陆陆续续近三十余次。最后一次是2007年4月13日在解放军301医院。此后病危,当年7月23日不幸逝世。

书稿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张大中本人审阅了书稿,并仔细修改而定稿。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大部分篇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年突击队”、“门前三包”两章。

第二种情况,张大中审读了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是他本人没有来得及亲自修改,而是由我根据他的意见执笔修改,修改后的稿子他没有来得及审定。这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多的几章。

第三种情况,张大中口述了基本内容并且指定了参考书目。我根据这些内容连缀成篇,此时张大中已经辞世,没有审读这些书稿。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部分篇章均属此列。

鉴于以上情况,史料的遗漏、事实的出入、姓名的误谬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诚希见谅。

书中所用照片均为执笔者自行遴选,由于条件所限,多有阙失。再因摄影者大都不祥,故而未能一一署名。其中解放战争部分分别由王浒、张炳煊提供。

四、关于“北平”和“北京”

在北京的历史上,“北平”与“北京”这两个名称有过多次更迭。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师进入元大都后,朱元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从南京迁都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京师)。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北京仍旧称为北京。1928年盘踞在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6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全国解放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改北平为北京。从1928年到1949年的2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是称作北平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称作北平的21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间日本侵略者卵翼下的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曾于1937年10月12日擅自非法将北平改称为北京,还一度非法把北京算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当时沦陷区的部分民众为了少惹麻烦,被迫在日伪面前称北平为北京。总而言之,从1928年到1949年的2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曾改名为北平。五、关于“城工委”和“城工部”据《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记载,“城工委”至“城工部”的机构沿革情况概括如下: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设立城市工作委员会,聂荣臻为书记,许建国、刘仁、刘慎之为委员,刘慎之负责日常工作。分局城工委成立后,对外保持秘密,隐蔽在分局组织部内,驻阜平县易家庄。1944年9月,中共晋察冀分局决定以原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基础,组建城市工作部,刘仁为部长。1945年9月30目,晋察冀中央局(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分别成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局)通知,由刘仁、武光、周小舟、甘春雷组成中共北平市委。刘仁任书记,武光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小舟任宣传部长,甘春雷任军事部长。刘仁兼北平卫戍区政委。市委机关以原分局城工部、冀察区党委城工部为基础,加上冀察、冀晋各地县委负责北平工作的同志及从分局党校调来的同志组成。1946年10月,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撤销北平市委。市委机关改组为中央局城工部,刘仁任部长,武光调任其他工作。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北局。5月26日,华北局决定,刘仁任华北局城工部长。1948年12月,根据华北局决定,城工部机关分成去北平和去天津两部分,刘仁、萧明、张秀岩到北平;杨英、丘金、于致远到天津,城工部机关工作人员分别去北平和天津,城工部工作结束。张大中同志曾嘱托我:待完成本部书稿之后,由我在本书的基础上完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作品。在张大中遗体告别仪式上,悬挂着大幅黑色挽幛:抗日足迹踏遍幽燕大地二条战线焕发古都青春坚持真理笑看秦城冷月与时俱进谱写改革新篇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陶一凡以及宋汝棼、王浒、沈同等同志的大力支持,王浒同志还提供了多幅珍贵照片,值此谨代表张大中深致谢忱!

内容摘要:

  口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地下党工作经历,反思新中国初期知识分子运动,回顾“文化大革命”中七年秦城监狱生活……本书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本口述史,作者叙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十一年地下党工作的经历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亲历。书中记述了育英中学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活动点;平西抗日根据地妙峰山交通站;保定、满城地区开辟的秘密交通线;充满传奇色彩的安全转移;中山公园音乐堂流血事件;轰动一时的沈崇事件;燕京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国统区中的解放区;北师大“四九血案”等关于北平地下党的重大事件,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9801437
《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5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我经历的北京地下党是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235.1 的主题关于 中国共产党-地下斗争-史料-北京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