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3.0
现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哲学的“元方法”与哲学的纯粹性和哲学意识密切相关。当代哲学研究发展出了很多交叉学科和新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哲学的影响力。但也蕴含着一种泛化哲学的危险,可能使哲学研究失去清醒的方法论意识,以为哲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可以实现无条件的融合和沟通。因此,有必要对哲学方法的纯粹性进行一般方法论的检讨。现象学为哲学的纯粹性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构造”作为纯粹哲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产生不同的作为“区域本体论”的现象学。本文分别以胡塞尔的先验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知觉现象学、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现象学以及萨特、许茨和施密茨等现象学家的观点,探讨了现象学研究的多个领域。现象学方法可以应用于语言、文化、科学技术、身体等不同领域,形成语言现象学、文化现象学、科学技术现象学和身体现象学等不同学科,展现了现象学的多维视域。
导言
第一章 面向哲学本身:对纯粹哲学的现象学反思
第一节 现象学和哲学的纯粹性
第二节 现象学与科技哲学研究的哲学意识的苏醒
第三节 现象学与科学技术的“语境性”分析
第四节 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追问
第二章 文化间性的现象学追问
第一节 作为“间性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二节 作为交互现象学的文化问性现象学
第三章 文化间性现象学的几种解读模式
第一节 文化问性的现象学模式
第二节 文化间性的辩证法和解释学模式
第四章 身体知觉现象学
第一节 身体体现的现象学:触觉现象学
第二节 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技术和身体
第三节 视觉图像现象学
第四节 听觉声音现象学
第五章 语言和实践:一种现象学分析
第一节 面向语言本身:一种语言现象学
第二节 面向实践本身:一种实践现象学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包含着“个人”的向度?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道路上,对“个人”的关注与考察是否始终贯穿在其中?我们研究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对马克思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对上述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第一部分概述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方法和总体对象,为论述马克思的个人概念提供总体上的理论背景;第二部分立足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史,在梳理其个人概念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阐述这一进程的内在逻辑,并完整地勾勒出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描述意义;第三部分从规范意义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向我们所勾勒的一种朝向未来的、个人完满存在的可能性状态;第四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谈谈马克思个人概念的现代处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