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45.0
本书以明代北京皇城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皇城的历史沿革、来龙去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府机构、文物古迹、园林建筑、传说故事等。
寻觅北京皇城(代序)
第一章大明王朝的恢弘帝都
从历史长河走出来的明北京城
北京城屹立在莽莽燕山脚下
百余年营建北京城
“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
四重城门名称组成和谐的整体
荫朝盾市左祖右社中国都城的典范
前朝后市
左祖太庙
右社社稷坛
第二章独具匠心的恢宏皇城
皇城的城门
威严的大明门
尴尬的大清门
鲤鱼跳龙门的长安左门被虎摄魂的长安右门
皇城后门北安门
几度春秋的皇城东安门
悲欢离合的皇城西安门
河流如弓桥梁如箭直城的水与桥
皇城碧水蜿蜒淌
皇城玉桥千百态
皇城里的帝王之路
第三章辉煌壮观的皇城
此景只可天上有的紫微禁城
天上偷来的图样人问建起的紫禁城
紫禁城的城门各具千秋
紫禁城内宫殿群交相辉映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的紫禁城
皇朝琼苑御花园
紫禁城的角楼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西苑太液
金代离宫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元代皇城落花流水春去也
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的西苑太液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东苑南城
永乐皇帝东苑击毬射柳
宜德天子太孙宫品味鲜美鱼羹
皇帝囚徒南宫苦度春秋
南城之计英宗夺门之变
大明重臣于谦一代功臣
南城宫苑召回天上清凉
嘉靖天子环碧殿阅马戴花
崇祯皇帝洪庆殿招仙无门
富禁盾苑万岁山
万岁山无限风光在皇苑
崇祯帝召对万岁山
仙苑里葬“虬龙”冢
深藏玄机的大高玄殿
第四章大明王朝的内府衙门和政府机构
大明王朝的太监和二十四内府衙门
皇朝内府的太监
皇朝的内府二卜四衙门
大明皇城里的各式储物库
清王朝的十三衙门及内务府
仿效明朝内府的清代十三衙门
从“臣”到“奴才”的清代内务府
左文右武拱卫瘤城的大明王朝五府六部
明王朝的五府六部
大明五府六部公署的历史变迁
第五章皇朝重兵守卫着北京皇城
大明皇朝亲军二十二卫守卫矗城
皇朝特种警卫队锦衣卫、旗手卫和府军前卫
皇家亲军卫队警戒巡查北京皇城
大明皇朝的侍卫金牌
大明朝的皇城门禁
皇城长安门外乱兵谋反
国情危急加强皇城防守
皇朝末日的皇城
清王朝满洲八旗守卫皇城
清朝八旗驻守京师内城
皇城守卫满洲八旗
八旗捎不住林清之变
第六章王朝更迭北京皇城随历史而变迁
落霞与神鸦齐飞的清代皇城
西苑明朝留给清代的一座魅力十足的皇家园林
丰泽园与蚕坛
大明皇宫南城沦落为多尔衮王府
大明万岁山改称景山
紫禁城外八庙
渔歌唱晚的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矗城
北洋政府打开皇城的大门
居于北京城中心的皇城天堑变通途
民国时期拆除北京皇城
皇城内的皇家园林向民众敞开厂神秘的大门
昔日帝居紫禁城成为国家故宫博物院
中南海成大总统府袁世凯改新华门
尾声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北京城。
巍峨壮美的正阳门城楼的后面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它就是已经有近六百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坐落在宽阔的长安大道上,它的基址是洁白润泽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之上,矗立着用大青砖从上砌到底的浑厚坚实的红垩墩台,墩台上面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重檐城楼大殿。殿顶覆盖着华丽光泽的黄色琉璃瓦,朱漆圆柱,密阁窗扉,凝重端庄。城楼四周环绕着华美的汉白玉护栏,护栏柱头雕刻着龙风云朵。
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天安门,是昔日大明王朝皇宫紫禁城的南向第一重的承天之门,清王朝的皇城之正门。
皇城,环绕在帝居紫禁城之外,红墙如云如晕,渲染着青砖灰瓦的帝都街巷。如果把北京城那道由巨型青砖围砌的大城城墙,比作帝都护身的铠甲,那么皇城就是护卫肌体的那身以丝棉为絮、锦缎为面的贴身小棉袄。
星转斗移,帝都风光不再,皇朝历史已逝。皇城的围墙,在风雨飘泊中,在现代化城市健步迈进中,慢慢地消失,最终融进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街巷四合院与高楼大厦的海洋之中。
尽管城市的街巷纵横,广厦的足迹遍布,北京的皇城轮廓依旧。天安门两旁,东至北京饭店贵宾楼,西到府右街南口,一带赤铁红色的高墙俯瞰着长安街,这便是当年皇城的南城墙。从贵宾楼转向北方,沿着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绿色地段,到平安大街地安门东大街,便是昔日皇城的东城墙。
皇城的西城墙,从府右街南口的旧日皇城墙起步,向北至灵境胡同东口,再折向西,沿灵境胡同,至中段再朝南沿西皇城根南街、北街照直朝北到平安大街的地安门西大街,这一条带拐弯的线路,就是皇城的西城墙。在西皇城根的北端和东皇城根的北端之间画一条线,这条沿着地安门西大街和地安门东大街的直线,就是皇城的北城墙。
皇城总面积用今天的计量单位计算是6.9平方公里。
皇城内如今仍有着保留完整的世界最大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和当年的皇家园林中南海、北海、团城、景山,以及大高玄殿、普度寺、普胜寺、福佑寺和西什库教堂等古代建筑。更有当年皇城遗留的地名:东皇城根南街、东皇城根北街、西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黄化门街、红罗厂街、飞龙桥胡同、光明(殿)胡同、惜薪(司)胡同、米粮库胡同、缎库胡同、大石作胡同、小石作胡同、油漆作胡同、火药局胡同、织染局胡同、雪池胡同、安乐堂胡同……尽管皇城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悄然逝去,但它留下的地名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北京城发展史的丰碑上,深深雕刻在北京人和热爱北京文化的中外人民的心中,并永远保留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
后记
本书自决定写作到完成,用了大概三年的工夫。我们在写作这部书稿的时候,不仅查阅了一些古籍,也亲身走访了明朝皇城留下的残存古迹,譬如钟鼓司。它现在已经演化为一条胡同,名“钟鼓胡同”。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在拍摄嵩祝寺一带的街巷时,我们就注意到过这条“钟鼓胡同”。胡同牌钉在胡同口外的一根木头电线杆子上,当时我们感到纳闷,它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名称,它跟“钟鼓”有什么关系?直到这次写《趣谈北京皇城》,在谈到明代内府衙门“钟鼓司”时,才恍然大悟,“钟鼓胡同”原来就是这个皇帝私人文艺衙门的遗存。我们迫不及待赶往钟鼓胡同,心中忐忑不安,生怕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被拆没了。还好,它依旧静静地等候在那里。更令人兴奋的是钟鼓司(清朝改为钟鼓寺)遗址也还在:一座大殿,顶覆筒瓦,红色的后壁墙袒露在胡同深处。拍完照片,我们悬着的心才算放下,并由此对钟鼓司的地理位置,有了形象准确的概念。面对旧址不由浮想联翩,走过胡同的人谁能猜想到,在这座隐藏在居民住宅区中的旧殿里,当初活跃着的锦衣玉食者,竟然就是为皇帝演出“打稻戏”和“水嬉”的皇家镀金表演队,从而大有时代已逝,斯人远去之沧桑感。
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原来对清史接触得比较多,但对明代的历史较生疏一些。这次为写作,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明代书籍。明代的作品读起来,也感觉到很亲切,仿佛明代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字也很干净。从明朝的典章制度、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朝廷与黎民百姓的关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看,明朝是一个集汉、唐、宋文化之大成者,是一个已经有了民主萌芽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朝代。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从大臣到宫廷太监,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对皇帝都自称为“臣”,而绝对没有后来清代的自称“奴才”的现象,这难道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吗?它难道没有折射出社会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升降和历史进程的坎坷吗?通过写作这部书,我们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研究清史的人最好接触一下明代的历史,研究明史的人也最好捎带着涉足清史,这样才能够两相对照,方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两者的区别,才能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得出科学的正确的接近真理的结论。
最后,我们对中国旅游出版社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这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给过我们帮助的吴秀平、张一弛、张杰民、苏文兰、赵冬辉、韩矣、张淑芳、韩之华等人表示诚恳的谢意!
皇城,环绕在帝居紫禁城之外,红墙如云如晕,渲染着青砖灰瓦的帝都街巷。如果把北京城那道由巨型青砖围砌的大城城墙,比作帝都护身的铠甲,那么皇城就是护卫肌体的那身以丝棉为絮、锦缎为面的贴身小棉袄。星转斗移,帝都风光不再,皇朝历史已逝。皇城的围墙,在风雨飘泊中,在现代化城市健步迈进中,慢慢地消失,最终融进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街巷四合院与高楼大厦的海洋之中。 本书主要介绍了大明王朝的恢弘帝都、独具匠心的恢宏皇城、辉煌壮观的皇城、大明王朝的内府衙门和政府机构、皇朝重兵守卫着北京皇城、北京皇城随历史而变迁等内容。尽管皇城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悄然逝去,但它留下的地名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北京城发展史的丰碑上,深深雕刻在北京人和热爱北京文化的中外人民的心中,并永远保留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趣谈北京皇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232718 《趣谈北京皇城》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50 | 印数 | 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