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与趋同
求异与趋同封面图

求异与趋同

胡智锋, 董小玉, 主编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国高等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影视回顾与展望,对中国影视的历史从方法论等角度作了总结和归纳;影视理论新视野,着眼于当前中国影视剧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影视创作与批评,在对具体影片的解读中阐述了对影视剧本的主题、主体、类别、特征等多方面的见解;影视文化与教育,从中国影视发展的大局出发,讨论了如何在高校影视专业教育中为中国影视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人才。对于从事影视创作和影视理论研究的人员都有借鉴价值。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影视回顾与展望

走自己的路扬自家特色为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而作

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外电影交流世纪回望与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成绩勾勒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剧类型的发展与变化

论电影声音的技术处理

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焕发异彩

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段的现代性呈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影视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前瞻

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发展

主旋律电影研究2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纪录片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前瞻

中国电视科教节目50年回顾

人文主义精神前进的50年关于电视节目文化内涵的一点认识

改革开放30年:区域合作策略下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

由电影音乐发展史看电影音乐功能的演进

中国电视编辑理念发展研究

浅析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

第二编影视理论新视野

反思“后大片现象”:努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倒

科学认知.理性建构.现实观照论电视文化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

国族电影与影像的跨地域消费

50年之痒:中国电视剧的美学身份

重拟的知识体系:从“像”到“像化叙述”

华语电视剧的国际化传播

论后现代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

数字虚拟影像的本体论思考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和解读屏障

中国电视理论30年之检讨

后新时期电影与政治的艺术可能

媒介介入与当代中国电影的空间想象

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中国影视的发展趋向

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社会成因及对策探析

20世纪90年代前后家庭伦理剧文本的差异分析

浅析媒介环境下影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电影镜像语言演进中对蒙太奇的再探究

从影像到拟像由影像本体论的悖论和演变看影视叙事的现代性建构

传统电影美学现实延伸之悖谬数字化电影再思考

影视文化的商业与艺术之博弈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中国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建构

浅议当代影视文化的主体性

论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建立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城市电影现代性进程与构建

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

论电视剧日常叙事的本体与审美意义

“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

娱乐至上胜者为王

电视时代的审美机制:以“惊奇”重获“距离”

中国电视剧的镜语特色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与困境

艺术地融入:简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叙事方式的影响

视觉语境下电视娱乐节目的身体呈现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无心插的那枝柳试论萌芽时期的中国电视批评

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

儿童本位:少儿电视剧“寓教于乐”的关键

面对全球化:中国电视剧生产、传播与消费体系的主体性追求

对影视镜像语言的意向性分析

艺术本体论新解

有本主于中,本立而道行试论中国电影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左翼电影的市场化取向

数字技术的价值考量与电影审美的新特性

破立之间:反思后理论

对巴赞电影理论批判的批判

第三编影视创作与批评

电影《活着》从死亡到复活的过程: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

论海岩影视剧的艺术特点

用智慧的眼睛透视生活的深邃王全安电影的创作视角与艺术风格

少女的爱欲与成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女成长电影研究

城市影像中的电视: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内地、香港、台湾青年电影导演影片中的“城市”表征

从“精英代表”到“首席工人”论“第五代导演”的集体转型

第六代导演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新闻”电影

三个人,一部电影《我叫刘跃进》镜语探析

浅析电视剧《家有儿女》的成功原因

大片转机与思想探索评析《投名状》、《集结号》的同一性

我国文化讲坛类电视栏目的主体性追求和现代性呈现以《百家讲坛》为例谈此类栏目兴盛的深层原因

无主的身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农民形象的身体叙事

中国西部电影中身体创伤意象的文化意义

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传承与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权话语浅析以性别建构为分析视角

时间:都市影像塑造的一个因素以电影中的上海形象为例

三个萦绕不去的梦从《最好的时光》管窥侯孝贤创作旨趣

民族想象与家族神话论中国家族电视剧中的商业演义

黑色电影与“黑色游戏”人物、空间与视点

解读故事性电视节目

第四编影视文化与教育

守望中国经济明星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理论评述

在欠发达地区建立跨媒体集团的启示红河新闻传媒集团观察记

中国戏曲传播的传承与转型

电视新闻声画叙述双系统构建的观念革命

电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机制

电影审查与内容管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博斯汀诉威尔逊案(1952)研究

共同性versus独异性:对当前中美电影营销模式的思考

论当代影视艺术教育的特性

影视创作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

“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本、硕教学实践及其理论思考

艺术形式的转化与审美精神的契合试论古典名著的戏曲改编与电视剧改编

高校影视教学中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评论类电视新闻与谈话类电视新闻的叙事模式辨析

影视教育的探索浅谈节目策划的项目式教学

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综合性院校电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受众意识在电视栏目策划中的运用

全球化新格局中我国电视传媒的应对战略

电视竞选宣传浅析以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广告为例

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

碰撞与融合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四大要素及其关系初探

中国动漫公司的经营策略

手机电视发展分析

简析中国情景喜剧创作样态与文化的缺失

内容摘要:

  本书将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共111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编为“影视回顾与展望”;第二编为“影视理论新视野”;第三编为“影视创作与批评”;第四编为“影视文化与教育”。  本书第一编为“影视回顾与展望”: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学者们浓缩历史,在此编中回顾和勾勒了中国影视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并进行反思和前瞻。  第二编为“影视理论新视野”:中国影视如何进行主体性追求和现代性建构,学者们在此编中以全新视野探讨了中国影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第三编为“影视创作与批评”:对影视文本和创作主体进行学理阐释、文化分析和美学批评是学者们关注和思考的又一场域。  第四编为“影视文化与教育”:影视文化丰富斑驳,对新近涌现的影视现象,学者们投以关注的目光;影视教育意义深远,对后继力量的培养,也凝结了学者们深入的思索。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求异与趋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2143246
《求异与趋同》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360 印数 1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求异与趋同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0-53 的主题关于 电影理论-中国-文集 ,电视-艺术理论-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