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封面图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潘丽霞, 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书籍简介整理中

作者介绍:

潘丽霞,1973年12月出生,山东省昌乐县人,教育学博士,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993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1994~1997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师从孔祥铸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训练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获学士学位。2004~2007在北京体育大学师从李树怡教授,专业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为社会体育,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参编的著作有:《大学体育教程》、《体育教育研究》、《体育课教法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独立主持的课题有“第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省体育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第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省群众体育系统影响的生态学分析”;参与的课题有“和谐社会与我国国民健康满意度调查”、“龙舟与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等,并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目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

1.2.2 妇女体育与性别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视角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框架、视角与理论基础

2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平等、差异的概述

2.1 妇女与社会体育参与

2.2 性别平等与差异

2.2.1 性别平等的概念、内涵

2.2.2 性别差异的概念与产生根源

2.2.3 性别平等与差异的关系

2.3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2.3.1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与差异的理解

2.3.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研究内容的确定

2.4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的确定

2.4.1 历史唯物论中的主体选择及社会制约性

2.4.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的确定

3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3.1 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的社会背景

3.1.1 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3.1.2 社会体育活动发展概况

3.2 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3.3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3.3.1 参与水平中的性别差异

3.3.2 参与过程中的性别差异

3.4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因素分析

3.4.1 两性接受教育的差异与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3.4.2 传统性别文化与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

3.4.3 妇女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参

3.4.4 国家体育体制与两性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

3.5 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3.5.1 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显性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3.5.2 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性别不平等与阶级差异的交织

3.6 小结

4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4.1 计划经济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背景

4.1.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4.1.2 社会体育发展概述

4.2 计划经济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情况

4.2.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被动性、广泛性

4.2.2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性别内的高度一致性

4.3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4.3.1 参与水平中性别差异的高度缩小

4.3.2 参与过程的“一性化”

4.4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分析

4.4.1 政府管理型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与两性社会体育参与

4.4.2 妇女群体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体育参与的影响

4.5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4.5.1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绝对平等”是一种实质的性别不平等

4.5.2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绝对平等”影响的两面性

4.6 小结

5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5.1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背景

5.1.1 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性别背景

5.1.2 社会体育发展概况

5.2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概况

5.2.1 阶层差异与妇女社会体育参与

5.2.2 年龄差异与妇女社会体育参与

5.3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5.3.1 社会体育参与权利与机会在形式上的性别平等

5.3.2 社会体育参与实际机会中的性别差异

5.4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社会因素分析

5.4.1 两性接受教育差异与社会体育参与

5.4.2 两性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差异与社会体育参与

5.4.3 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对妇女社会体育参与的影响

5.4.4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体育公共政策的影响

5.5 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的评价与分析

5.5.1 隐性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5.5.2 性别“相对平等”的存在

5.5.3 性别不平等的复杂化与易被忽视性

5.5.4 性别不平等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5.6 小结

6 历史经验、启示与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建构

6.1 历史经验

6.1.1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因果的社会性

6.1.2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的共塑与自塑性

6.1.3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与性别内阶层、年龄等差异的并存性

6.1.4 性别不平等存在时空上的普遍性、持久性与历史阶段性

6.1.5 性别平等不断实现的路径选择:由外生性变迁向内外结合变迁转变

6.1.6 社会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

6.1.7 社会体育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

6.2 启示

6.2.1 性别不平等解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6.2.2 性别不平等解决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6.2.3 性别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社会多个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实现

6.2.4 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是性别平等建构的最优路径选择

6.2.5 性别不平等解决过程中应对性别内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

6.3 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构建

6.3.1 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6.3.2 构建策略

7 结论与建议

8 致谢

9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内容摘要:

  本书对社会性别、妇女体育与性别问题、性别平等与差异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梳理,为体育“性别和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作者以纵向和横向两条主线展开对妇女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与差异的研究,以社会性别关系的历史演变为脉络,论述了传统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三个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与平等问题,系统而有独到见解。以史为鉴,史论结合,汇总了历史的经验,深层次地思索了对今天两性体育和谐发展的启示,提出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相对平等”的存在,从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相对平等的策略。  
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和谐是和谐体育、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阐释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号陛别差异状况,一方面,可以清晰地呈现社会体育发展中的性别状况,明确妇女的社会体育需求与实际,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理论的构建。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应建立在对性别差异充分认识与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其核心内涵是参与权利和机会的平等。社会体育参与的选择应服从于自由的目的,没有选择自由,“平等”便毫无意义。  
2.男女两性群体接受教育与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存在的差异状况、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政策和社会主流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不平等与差异产生的重要社会因素。  
3.在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一直是在一种缝隙中发展,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处于一种显性的边缘化状态,而且其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国家或社会对广大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权利与机会的公开剥夺与压制而造成的。因此,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男性独尊的显性性别不平等。  
4.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体育参与表现出一种在国家行政力量强制约束下维持着的浅层次的、非常态的、表面的平等,这样一种由外部力量影响而造成的而非内生自发的“同质”现象,实际上决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一种否定和抹煞生理与个性差异的、实质上的性别不平等。  
5.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距的存在,使男女两性不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男女两性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获益并不均等。同时,由于其产生原因和表现的隐性化,使其常以一种不易觉察的,甚至是科学的、友好的形式存在,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6.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自然而然的带来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实现在于构建,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成为构建的最优路径选择。在性别平等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激发社会中的积极力量,调动妇女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推动经济、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进而促使体育领域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

编辑推荐: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应建立在对性别差异充分认识与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其核心内涵是参与权利和机会的平等。社会体育参与的选择应服从于自由的目的,没有选择自由,“平等”便毫无意义。
2.男女两性群体接受教育与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存在的差异状况、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政策和社会主流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不平等与差异产生的重要社会因素。
3.在传统社会时期,妇女社会体育活动一直是在一种缝隙中发展,妇女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处于一种显性的边缘化状态,而且其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国家或社会对广大妇女社会体育参与权利与机会的公开剥夺与压制而造成的。因此,传统社会时期社会体育活动参与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男性独尊的显性性别不平等。
4.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体育参与表现出一种在国家行政力量强制约束下维持着的浅层次的、非常态的、表面的平等,这样一种由外部力量影响而造成的而非内生自发的“同质”现象,实际上决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一种否定和抹煞生理与个性差异的、实质上的性别不平等。
5.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距的存在,使男女两性不能平等地享受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男女两性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获益并不均等。同时,由于其产生原因和表现的隐性化,使其常以一种不易觉察的,甚至是科学的、友好的形式存在,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6.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自然而然的带来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的实现在于构建,外生性变迁与内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成为构建的最优路径选择。在性别平等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激发社会中的积极力量,调动妇女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推动经济、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进而促使体育领域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4400194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812.46 的主题关于 妇女-群众体育-研究-中国 ,群众体育-性别差异-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