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展现20世纪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故事。
圆明园遗影
墙里墙外
珠江遗韵
“中国男人”
唐人街上的背影
1898年的胶州湾
上海滩的华人公园
站笼
牵骆驼的儿童
烟台的育婴堂
上海娼妓“十美图”
逛厂甸庙会的满族皇室
编辫子
惩戒虐妻者
着便装的清朝官吏
新军士兵
“风和日丽”的公堂
马尾船政局生活区
一间教会印刷所
刘公岛上的一个英国家庭
叶尔羌街头聚赌的人们
阿克苏镇台的一家
兰州的一次西餐会
兰州街景
秋瑾的第一个西泠墓葬
大清门前的小太监
风气:之先的上海
最后的厘卡
唱大戏
一位粮台的留影题识
走在川西的美国教师
民初妇女的新装
剪辫留念
三峡里的木船
四川高等学堂的自修室
废弃的江南贡院
上海美国传教士的寓所
平遥老屋
天津新学大书院的毕业照
青岛的洋车
北京的东交民巷
村庄出殡
传教士与烟台大花生
白洋淀边的女子小学
卖绣枕的小姑娘
臂搭褡裢的商人
“白相”观前街
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
江西湖口石钟山
湖南岳阳全景
1920年代的庐山雪景
窑洞里的冥想
红灯照的模仿秀
民间乐班
弹琴的藏族女子
上海的中产之家
紫禁城的终结
一张结婚照
即将竣工的中山陵
天安门城墙上的“注音字母表”
西湖博览会
未经修葺的长城
济南趵突泉
苏州姑娘
草原上的家
武汉水灾
齐鲁大学师生合影
1935年代的儿童照
女校师生的合影
北平公园里的日本妓女
“东方标准美人”
广东街头
四合院
藏人的温泉浴
菲律宾选美皇后的签名照
清华大学阅览室
钱塘江大桥工地前的合影
南京中央军校教官与妻儿的合影
1935年的婚礼照
人体模特的风波
少女扶灯照
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橱窗
郊游的大学生
文水县一所女子小学的毕业合影
王府井大街旧影
1930年代的“大锅饭”
屯垦村民的婚礼
“特别快车”
国共合作时期的延安城门
北师大二附小同学的合影
康巴汉子
康定的两代活佛
东亚公司的唱诗班
在家中的少女
日伪时期的“良民证”
福建省立音专的巡回音乐会
乡村小学的春游
最后的私塾
美国大兵在上海街头
赴美进修的中国护士
北平天桥的杂耍
西装革履的鼓手
南京的交谊舞
国民大会堂
台湾高山族酋长的两位公主
长春街头的电影广告
国宝归国
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骑驴妇女
大陈岛
照相馆里的盐水站
冬猫
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
毛主席纪念堂施工现场
前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问,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
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
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圆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
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入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
《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
2008年6月1日北京嘉铭桐城
《镇江民众教育馆的橱窗》、《郊游的大学生》、《王府井大街旧影》、《福建省立音专的巡回音乐会》、《北京十三陵神道上的骑驴妇女》、《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弹琴的藏族女子》……本书为《老照片典藏版》系列之一的《故时风物》,书中集中呈现了以往的景物与习俗。 《老照片》典藏版,系从已经出版的一至五十辑《老照片》里精选编辑而成。共包括《故时风物》、《名人一瞬》、《逝鸿片羽》、《人生况味》四种。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故时风物》,书中集中呈现了以往的景物与习俗。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故时风物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老照片:典藏版 | ||
9787807137023 《故时风物》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济南 | 出版单位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0000 |
故时风物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60.6-64 的主题关于 中国-现代史-史料-摄影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