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6.0
本书以科学内部层面与价值的关系为主线,以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背景,试图运用多方收集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资料,展现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全景画面,并力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二者关系变化的脉络和根源进行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剖析,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序 千里之行足下始,乐在学海风满帆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国外关于科学与价值关系研究评述
一 科学价值中立说
二 科学负荷价值说
三 科学价值张力说
第二节 分析的路径和学术价值
一 思想出发点和创新点
二 需要澄清的研究前提
第一章 知识即美德:古希腊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消融在形而上学里的科学
一 价值是自然固有的组成部分:科学与价值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融合
二 赋予宇宙以意义和价值:科学与价值在认识论上的融合
三 对科学的解释就是对道德的解释:科学与价值在方法论上的融合
第二节 对古希腊时期科学与价值关系的思考
一 古希腊的自然观是有机的自然观
二 古希腊的自然观是整体性的自然观
三 知识即美德:希腊人对理性精神的弘扬
第二章 理性和信仰融合无问:中世纪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研究自然是对道德象征的追求
一 在中世纪“象征主义”的文化传统中,科学与价值不分彼此
二 大宇宙、小宇宙的类比:自然的人格化
第二节 理性与信仰两套法则并行:在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科学与价值的融合
一 希波的奥古斯丁:理性消融在信仰之中
二 罗吉尔·培根:信仰对理性的依赖
三 托马斯·阿奎那:理性与信仰出现分离的萌芽
第三章 科学的祛魅: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逐渐分离
第一节 科学与价值藕断丝连——科学革命前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与价值分离的历史表象
一 从有机自然观向机械自然观的转变中,科学被祛价值化
二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使价值在科学中隐退
第三节 近代科学与价值分离的合理性分析
一 科学价值中性是科学追求客观性的必然结果
二 科学价值中性是科学取得认识上的合法性的有效途径
三 科学价值中性是科学获取自治的必要选择
第四章 理性至上: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价值自觉分离
第一节 科学理性的光辉使价值黯然失色
第二节 分析精神向价值领域扩张,导致价值的具象化或虚无化
第三节 “是”与“应该”的二分法奠定了科学与价值分离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科学与价值激进分离:19世纪巾期至20世纪前半叶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专业化,是促进科学与价值分离的强有力的因素
第二节 价值中性逐渐成为社会思想中广泛的观念形态
第三节 在各种实证论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激进的分离
一 在实证论思潮中,科学与价值被鲜明地区分开来
二 逻辑经验论对科学与价值的激进分离
第六章 科学中性的神话:20世纪中后期科学与价值重新结合
第一节 科学世界图景的改变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变化带入新境界
一 “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主客体分界的模糊性
二 上帝在掷骰子——微观解释的概率随机性
三 绝对的价值标准趋淡,相对性观念凸显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化,使科学负荷价值彰显无遗
一 从“小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的迈进,科学与价值相互交织
二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使传统的“休谟问题”在现实层面失去意义
第三节 价值成了后逻辑经验论科学哲学不可缺少的维度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科学的返魅
结语 价值——联结科学与人文的纽带和桥梁
主要参考文献总目
后记
庞晓光等的《科学与价值关系的历史演变》以科学内部层面与价值的关系为主线,以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背景,试图运用多方收集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资料,展现科学与价值关系演变的全景画面,并力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二者关系变化的脉络和根源进行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剖析,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就总体趋向而言,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经历了前科学时期原始的融合(第一、二章)、近代科学革命以后至20世纪中叶的长期分裂(第三、四、五章)、20世纪中期以后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结合(第六章),似乎呈现出某种否定之否定的态势。作者简介:庞晓光,中科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其中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要或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