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封面图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张驭寰,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60.0

书籍简介:

本书包括古建筑文化,楼阁文化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古城建筑文化

(一)一幅早期的市井、市场规划图

(二)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

(三)藏区千年古堡

(四)古代都城街坊的尺度

(五)大辽时代中京城的面貌

(六)对宣化古城的分析

(七)嘉峪关城建筑

(八)扬州府城池的规划

(九)古代上海县城的规划方式

(十)对嘉定圆形城的浅释

(十一)浚县县城建制

(十二)贵州镇远古城的规划

(十三)抗战要塞――宛平城

(十四)榕江古州厅城

(十五)清代绥远城驻防兵营

(十六)绥中前所城、兴城宁远卫城

(十七)吐鲁番古城

第二章楼阁文化

(一)雁北第一楼

(二)黎平鼓楼

(三)万荣飞云楼木构建筑

(四)朴实的光岳楼

(五)惠远钟鼓楼

(六)昆明大观楼

(七)中华名楼――黄鹤楼

(八)保定大悲阁

(九)蓬莱仙阁

(十)宁波天一阁

第三章殿堂、会馆建筑文化

(一)北魏先秦寺碑上的一座佛殿图

(二)清代宫廷武英殿

(三)社旗县城山陕会馆

(四)多伦县山西会馆

(五)侯马金代戏台

(六)皇史?k――重要的皇家档案馆

(七)古建筑组群中轴线的变化

(八)“工字殿”的由来

(九)古建筑群里“八字”形殿的布局方式

(十)工字殿与三殿制度

第四章祠庙建筑文化

(一)扶风景福宫的梁架

(二)武当山的古建筑群

(三)安徽太和县文庙大成殿建筑

(四)韩城文庙

(五)庙宇里的塑壁

(六)韩城禹王庙的元代建筑

(七)香港麟峰文公祠

(八)韩城司马迁祠(九)潞安府城隍庙

(十)对桐城县文庙的保护建议

(十一)香港元朗祠堂内部壁画

(十二)北京太庙

(十三)曲阜孔庙

第五章佛寺文化

(一)中岳――现存十大寺院之一

(二)山西普救寺

(三)新疆的喇嘛寺院

(四)互助佑宁寺

(五)潮州开元寺

(六)包头广法寺

(七)凇江真教寺

(八)平遥双林寺

(九)西藏桑耶寺

(十)锡林浩特贝子庙

(十一)呼和浩特弘慈寺(大召)

(十二)包头五当召(广觉寺)

(十三)美国西来寺

(十四)夏河拉不楞大寺

(十五)在介休广济寺所见魏唐建筑

(十六)庐山东林、西林二寺

(十七)平陶镇国寺万佛殿

(十八)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

(十九)当阳玉泉寺

第六章古塔建筑文化

(一)天安元年小石塔

(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三)长白山灵光塔

(四)中国塔婆式塔的发展

(五)辽代中京城大明塔

(六)高淳县保圣寺塔

(七)淞江秀道者塔

(八)雷峰塔旧塔

(九)西藏地区“塔殿结合式”的塔

(十)北京西山长安寺残塔年代考

(十一)巴中白塔

(十二)宜良放文塔与弥勒文塔

(十三)风穴山风穴寺塔

(十四)涞源县兴文塔

(十五)大悲院与石塔的关系

(十六)邛崃回澜塔

(十七)中国第一斜塔

(十八)镇江甘露寺铁塔

(十九)吐鲁番苏公塔

(二十)山西慧峰石塔

(二十一)山东历城九塔寺塔

(二十二)山东历城神通寺朗公塔

(二十三)张掖木塔

(二十四)峨眉报国寺铜塔(二十五)当阳玉泉寺铁塔

(二十六)开封天清寺塔

(二十七)湘山寺妙明塔

(二十八)壮丽的天宁寺塔

(二十九)少林寺塔林之塔

(三十)懿州城塔

(三十一)圆觉庵石塔

(三十二)涌泉寺前五轮塔

(三十三)正定广慧寺塔

(三十四)鸡足山金顶寺塔

(三十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域塔

(三十六)梁平文峰塔与北碚石塔

(三十七)定州开元寺塔

第七章古建筑小品文化

(一)我国最大的铁狮子

(二)许国石牌坊

(三)西藏“罗布林卡”园林

(四)生动古朴的千年阙

(五)古代驿传、驿站的状况

(六)军事工程鼻祖――墨翟

(七)草原上的灯塔――敖包

第八章陵墓建筑文化

(一)东汉崖墓

(二)汉献帝陵现状调查

(三)霍城秃黑鲁贴木儿王陵

(四)清代遵化东陵陵寝位次

(五)元帅林

(六)明陵石牌坊

(七)新宾清永陵

(八)小议我国古代地下建筑

第九章旅游建筑文化

(一)北京上方山之游

(二)云峰山游记

(三)泰山之游

(四)海天佛国南海普陀山

(五)三进吕梁山

(六)广武探胜

(七)景点设计成功之作――“十八盘七瞪眼”

第十章土木工程文化

(一)高台建筑

(二)夯土建筑

(三)筑城的工具――石夯、铁夯、木夯

(四)《营造法式》评述

(五)元代木结构

第十一章门与窗的文化

(一)富顺文庙棂星门

(二)清代宫廷宁寿宫皇极门

(三)呈玖村罗氏祠堂门窗

(四)宏村一宅长窗

(五)泰州大宅绣楼绿窗(六)永吉满族木板大门

(七)美国万佛圣城牌坊式大门

(八)中国衡门的发展

(九)牟氏大庄园墙门式样

(十)满族三檩墙柱式大门

(十一)平遥太谷地区门窗

(十二)延边朝鲜族房屋门窗

(十三)香港天后古庙大门

(十四)《清式营造则例》的大门

(十五)清代“官式建筑”门窗

(十六)《营造法原》一书中的长窗与半窗

(十七)万里长城的门与窗

第十二章王府、第宅、民居文化

(一)北京第一合院

(二)北京顺承郡王府

(三)香港元朗地区太夫第

(四)栖霞牟氏大庄园

(五)河南窑洞民居

(六)贵州布依族民居

(七)内蒙古穹庐式房屋的火炕

附录

附录A在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方案评审论证会上的发言

附录B佛塔与佛殿并列布局之考祭――在台北北海道场讲座之一题

附录C漫话中国古塔(记者采访记录)

参考文献我们伟大的祖国誉为华夏,既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祖先勤劳勇敢,经过五千多年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化,丰富多彩的建筑就是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优秀都具有特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相比的。这些古建筑文化保留到今天,非常宝贵。从古代建筑的布局构造,形象、装修、艺术等方面来看,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国古代建筑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人类从一开始,首先居住树上,以巢居为舍,后来由于上下不便,从树上下来进入原始山洞居住,例如周口店原始山洞就是其中的一个住所。那时人们普遍居住于各地的山洞,山洞均为石洞,石材温度低,尤其冬日寒冷,人们又从山洞内搬出,进入地下黄土之中,挖土为穴,构成穴居,在穴居中冬暖夏凉。由于长年居住在地下,不透阳光,阴暗潮湿,又逐渐从地下穴居改为半穴居,房屋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称为半穴居。从半穴居又发展到地面上盖房子,作为地面上的房屋建筑。自从地面建筑开始,又发展了高台建筑,楼阁建筑,一直到今天的各式建筑,这就是五千年来建筑文化发展的序列。我国的建筑,若按社会性质的分析,也可以说它和社会发展有共通之处,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建筑中,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建筑,均以穴居为主,分布于全国各地,平面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方形;一类为正圆形,从实例分析,以西安半坡为代表。建筑材料,当时已发明了夯土,又发明了土坯,夯土与土坯是一同向前发展的。奴隶社会的建筑提出下列数例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已有大房子;湖北盘龙城已有四间带廊柱的大房子;二是里头已有回廊院,中间为大房子;西周时代周原遣址已发展为柱网建筑,高台基、乱石柱础、返水坡,它奠定了封建社会柱网建筑的发展。在周原建筑中已有了合院,前后两进院落,以中轴线为对称的高台建筑,大影壁、大堂、中廊、东西厢房,以及带有廊子的房屋。西周已开始用瓦,有版瓦与筒瓦、带瓦环的瓦、带瓦钉的瓦等等。束竹墙、拐角墙等等。发展到封建社会建筑内容增多,更丰富多彩。大体划分有:长城、城池、宫廷、祠庙、道教建筑、塔幢、园林、会馆与书院、陵墓、石窟、佛教寺院、民居、建筑小品,等等,人们称之谓华夏建筑。华夏建筑的特征,可分为四点进行论述:第一点,用土、石、砖、木四大材料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流向前发展,五千年来一直是这样发展的。民间居住建筑在北方普遍运用梁柱式;在南方基本上采取穿斗式,其他的宗教庙宇与寺院亦是大体相同。第二点,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房屋大小十分灵活,房屋之大小,可根据间的尺度,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一间可以,一家也可以住百间。第三点,根据礼制的要求发展的,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有主要建筑,也有次要建筑,主次分明,体现了前堂后寝的方式,无论什么建筑都贯穿这一点。第四点,华夏建筑色彩鲜明,重点部位做装饰,色彩的色调具有一种深重色,红墙、红柱、黄色琉璃瓦;还有一种淡雅色,白墙、黄土墙、黑檐、灰瓦。建筑彩画问题,表现在统治阶级建筑绘制鲜艳,花样多,龙凤多变化,民间建筑朴实,花草、纹样甚少。这本书的特点,是专门偏重建筑文化的一个方面,全书内容有古城建筑文化、楼阁建筑文化、殿堂、会馆文化、祠庙建筑文化、旅游建筑文化、土与木建筑文化、门与窗建筑文化、王府、第宅、民居建筑文化等,共计十二章、二百零一节。总称之谓《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本书写作不按王朝历史之发展,也不按其类型编排,其特征是选择人们不常见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新的尝试。适逢机械工业出版社建筑分社社长杨少彤同志来到我家,在谈话之中谈到这本书,请她看本书书目以及书稿,当时她确定这本书由建筑分社出版,笔者甚为感谢!附记于此。张驭寰书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东总布胡同本宅"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专门偏重建筑文化的一个方面,全书内容有古城建筑文化、楼阁建筑文化、殿堂、会馆文化、祠庙建筑文化、旅游建筑文化、土与木建筑文化、门与窗建筑文化、王府、第宅、民居建筑文化等,依次分析其文化内涵。本书适合于古建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科研、园林景观设计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师生参考学习,也可满足广大古建筑爱好者的阅读需要。  建筑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也就是必然有文化的内涵。本书分为十二章予以阐述,内容有古城建筑文化、楼阁文化、殿堂与会馆建筑文化、祠庙建筑文化、佛寺文化、古塔建筑文化、古建筑小品文化、陵墓建筑文化、旅游建筑文化、土木工程文化、门与窗的文化以及民居文化等,依次分析其文化内涵。本书适合于古建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科研、园林景观设计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师生参考学习,也可满足广大古建筑爱好者的阅读需要。作者简介:  张驭寰,吉林舒兰县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张先生曾在建筑大师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受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辛勤耕耘,对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他厚积薄发,迄今出版《中国城池史》、《中国古代建筑分类图说》等三十多部关于中国古建筑和建筑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先后进行仿古建筑设计六十多项,张先生曾在台湾十数所大学讲学,一并出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八所国外院校的讲座教授,致力于将灿烂的中华建筑文化更系统、更清晰地展现给世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11203025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古代建筑文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300 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6.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TU-092.2 的主题关于 古建筑-文化-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