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9.0
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本书借鉴国外贫困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广州市为例,在宏观层面,系统解析户籍和外来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拓展贫困度量指标,在城市宏、微观构层面建立贫困空间测度和地域类型划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微观层面,深入不同类型的贫困邻里,构建地域分异机制理论,为微观层面不同类型贫困地域更新改造与规划管理提供有效对策。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述评
第三节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第二章城市贫困空间的研究体系
第一节城市贫困空间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的假设
第三节城市贫困空间的测度
第四节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第三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贫困问题和空间研究
第一节转型时期城市户籍贫困问题
第二节城市绝对贫困空间演变和分布特征
第三节城市剥夺(相对贫困)空间分布和地域类型
第四节城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空问模式
第五节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案例研究
第四章广州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空间研究
第一节转型时期流动人口贫困问题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
第三节流动人口聚居区案例研究
第五章城市贫困空间发展趋势与规划应对
第一节贫困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第二节为贫困和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
第三节反贫困的地域政策和更新规划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的读者对象为地理学、城乡规划、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和城市规划、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系统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空问分异特征、形成机制和反贫困地域政策。以广州市为例,利用民政、普查和个体问卷数据,结合典型社区实地调研,得出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以贫困人口类型划分,户籍和流动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存在分异:户籍贫困人口聚居区内部存在特征分异。从贫困程度看,以绝对贫困线度量的绝对贫困状况和以教育、住房等指标综合度量的相对贫困状况,存在空间分离与重合的不同模式。正是体制和市场两种因素在计划和转型两个时期共同作用,带来不同类型的城市贫困人口居住空间、生活机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贫困空间的特征差异。中国城市必须针对性制订反贫困的地域政策,实施有效的更新规划,希望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可以在国家和城市反贫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学科影响力。【作者简介】袁媛,女,1976年7月生,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家注册规划师。1999年、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系博士学位,2009年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至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为城市贫困,社区规划,社会公平与城乡规划。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ssci收录)、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译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与城乡规划项目20余项。参编教材2本。获得省部级、市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9项。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师优秀论文奖,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度优秀论文奖。指导学生获得社会调查、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竞赛奖项5项。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城市与区域研究系列 | ||
9787030399489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68 | 印数 |
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分异研究是科学出版社于2014.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69 的主题关于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