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2.0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媒介分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报纸分析,第三章为广播分析,第四章为电视分析,第五章为网络新媒体分析。其中,第二至第五章各分为六节,分别为:物理属性分析、制作流程分析、受众感知分析、受众思维分析、受众体验分析、受众行为分析。
第一章 绪论:我们怎样进行媒介分析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二、不同媒介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三、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媒介的个性特征和“语
第一章 绪论:我们怎样进行媒介分析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二、不同媒介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三、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媒介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第二章 报纸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
二、传播载体:印刷、纸张
三、传播方式:平面传播、延时传播、全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新闻采访阶段:方式非常灵活
二、稿件写作阶段:要对文字敏感
三、版面编辑阶段:形成版面风格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信息尽在掌握之中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文字的视觉差异小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间接告知信息
四、整体感知:报纸是“未谋面的记录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描述性文字:使思维具有召唤功能
二、分析性文字:引导思维和理解的走向
三、评论性文字:影响思维和判断的立场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使信息内容形象化
二、作者的情感投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线性叙事设置疑问和悬念
四、突出某些局部信息以加深印象
五、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
六、采用煽情和耸人听闻手法
七、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视觉阅读:减轻视觉压力,让阅读变得更轻松
二、能动阅读:扩大信息容量与方便读者阅读并重
三、延时阅读:向闲暇时间渗透
四、携带方便:向各种场合渗透
第三章 广播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声音
二、传播载体:电波、收音机
三、传播方式: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新闻采访阶段:一般采访、录音采访、录播采访、直播采访
二、文稿写作阶段:稿件宜短、内容宜浅、语气宜软、结构宜简
三、制作编排阶段:节目制作、节目编排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话匣子”的外形不影响听觉效果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声音的魅力在于营造各种“场”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同步传播给人“在场”之感
四、整体感知:广播是“在场的讲述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听广播是“双重想象”
二、听广播需要“同步理解”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广播容易走进听众的内心世界。
二、广播可以给听众带来感染力。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听觉接收:解放了眼球,可与其他活动兼容
二、被动接收:选择性差,但比较轻松
三、伴随式接收:便于移动,成就了交通广播
四、易于接收:存活性高,是“危机媒体”
五、即时参与式接收:发挥同步参与直播的优势
第四章 电视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图像、声音
二、传播载体:电磁波、电视机
三、传播方式:视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采访拍摄阶段:接近新闻源,进入采访状态,“挑”、“等”、“抢”拍摄,多工种协作
二、文稿撰写阶段:以解说词为主导与以现场画面和同期声为主导
三、制作编排阶段:剪辑合成、栏目编排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传播符号:直接呈现事物的影像
二、传播载体:电视屏幕影响人的视觉感受
三、传播方式:在时间的流逝中传递信息
四、整体感知:电视是“当面的导游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缺少想象:画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二、与图像为伴: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思考
三、直觉与逻辑推理并存: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状态
四、同步理解:认知速度与播放速度一致
五、独立自主:不被他人的意图牵着走
六、最为轻松:不太费大脑和精力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善于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
二、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要有感染力
三、悬念比现场画面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体验
四、对电视本质特性认识不足导致误用现场直播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占用视觉:不利于自由活动
二、收看场所和时间比较固定:节目编排需考虑作息时间
三、同步接收:与观众保持“约会意识”
四、被动接收: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第五章 互联网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二、传播载体:光纤、微波、终端设备
三、传播方式:网状传播、交互传播、同步与延时兼容、视觉与听觉兼容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信息采集阶段:公众参与、多媒体与互联网采集
二、文稿写作阶段:短小化写作、分层写作、多媒体写作、标题制作、提要写作、正文写作
三、信息编辑阶段:立体化编辑、多媒体编辑、交互式编辑、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网页视觉设计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传播符号:符号多样、信息多样
二、传播载体:全球巨网、终端多样
三、传播方式:交互提升受众地位、信息“一网打尽”
四、微观感知:传播黏性带来强烈吸附感
五、整体感知:互联网是“普世的全知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改变了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
二、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方式
三、使人们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混成的思维习惯
四、带来了全球思维
五、带来了多元思维
六、使思维趋向碎片化和肤浅化
七、互联网是人脑的隐喻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从媒介特性角度看:强化了个人参与和体验
二、从信息交流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交流欲望
三、从心理需求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心理需要
四、从人性角度看:让“本我”得以释放
五、从生理角度看:容易让人上瘾
六、从社会规范角度看:需要加强他律与自律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多器官参与接收与发布:一种回归与超越,将日益走向人性化
二、能动接收与能动发布: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导致传播活动两极分化
三、移动接收与移动发布:冲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零和博弈”,智能手机最具黏性
四、多终端接收与多终端发布:与人的行为“缝对接”,各种终端都要找到存在价值
附录:媒介特性比较一览表
参考书目
后记
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to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即“5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陈作平所著《媒介分析(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对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和报道技巧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每一种媒介的分析分为:物理属性分析、制作流程分析、受众感知分析、受众思维分析、受众体验分析、受众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