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4.0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快捷的物流供应网络、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促推器。同时,城市化不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还包括城市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政策、资金扶持,不断满足农民对提高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社会福利和享受文化教育的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本书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1.1.2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1.1.3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思想渊源
2.1.1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理论来源
2.2.2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指导思想
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和谐思想的尝试
2.3.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和谐思想的探索
2.3.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和谐思想的构建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近代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
3.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农村
3.1.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农村变革
3.1.3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发展
3.2 影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3.2.1 农村的荒野与边缘化
3.2.2 农业的低效与弱质化
3.2.3 农民的贫穷与弱势化
3.2.4 文化的缺失与功利化
3.3 农村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3.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
3.3.2 强势城市对弱势农村的挤压与侵蚀
3.3.3 农业设施和技术投入的忽视与不足
3.3.4 乡村传统文化的嬗变与消失
3.3.5 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的长期缺位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4.1 城乡融合——农村和谐的基本目标
4.1.1 城乡融合的理论依据
4.1.2 城乡融合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4.1.3 城乡融合是实现全面和谐的基本目标
4.2 民主法治——农村和谐的政治目标
4.2.1 农村民主法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2.2 农村基本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村民法治意识的提高
4.2.3 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和矛盾协调机制
4.3 经济繁荣——农村和谐的经济目标
4.3.1 经济繁荣是农村实现和谐的利益保障
4.3.2 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4.4 文明进步——农村和谐的文化目标
4.4.1 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4.4.2 农村基层文化的丰富与保障
4.4.3 构建人际和谐的乡土文化
4.5 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和谐的最终目标
4.5.1 人的全面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
4.5.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
4.5.3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第五章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
5.1 理顺农村各基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5.1.1 农村各基层组织的构成
5.1.2 农村各基层组织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5.1.3 农村各基层组织的特征
5.2 强化农村党政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职能
5.2.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5.2.2 强化村委会的民主权力
5.2.3 增强两委会的工作合力
5.3 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间职能
5.3.1 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特征
5.3.2 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整合、协调职能
5.4 增强农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5.4.1 发挥农民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5.4.2 化解社会矛盾,让农民深切享受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
6.1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和谐的基本路径
6.1.1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6.1.2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城市支援乡村,工业反哺农业
6.1.3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消除城乡二元壁垒
6.2 增强领导核心——实现农村和谐的政治路径
6.2.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地位
6.2.2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
6.2.3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职能
6.3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和谐的经济路径
6.3.1 现代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快捷的物流供应网络、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促推器。同时,城市化不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还包括城市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城市化不但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传播了城市现代文明,使农村逐渐脱离原始、蒙昧的传统社会,而迈向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主要从研究背景、理论渊源、现状分析、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路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是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特征进行简要概述,回顾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并对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叙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是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和谐”思想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七八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构建了“理想社会”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建立美好、和谐社会的追求。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并把社会和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章是现状分析。主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指出近代中国农村是最贫穷、最落后,但也是最革命的地方。书中还总结了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在农业生产、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是建设目标。主要提出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在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理论的指导下,建设民主法治、经济繁荣、文明进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持续的和谐社会。
第五章是建设主体。主要阐述了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及其作用发挥。农村党政组织(政府组织),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与行政管理职能;农村各自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利益整合、协调沟通、繁荣经济的职能;农民主人翁责任的发挥,及其作为享受和谐社会主体的幸福感。
第六章是建设路径。主要围绕在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在方法上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在制度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增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繁荣乡村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新社会管理,为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4723552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成都 | 出版单位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4.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320.3 的主题关于 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