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封面图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

燕道成,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8.0

书籍简介:

中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网络正成为群体性事件新的策源地。本书从网络舆情研究的新视角,依据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特点、网络舆情的界定及特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这一线索为研究脉络,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从网络舆论管理的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对策。本书是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是一部有深度的研究著作。

书籍目录:

目录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群体性事件与网络风险

一、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

二、不可忽视的网络力量

三、迫切需要的风险管理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一、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国内外研究

二、简要评论

第三节 研究脉络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一、群体和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官方概念的演变

三、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分类

二、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三、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规模和影响大小进行分类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一、一般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三、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社会转型期中经济利益格局调整

二、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社会事务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协调

三、不可忽视的个人因素:社会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心理失衡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直接威胁

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意识的间接影响

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

第二章 网络舆情

第一节 舆情与网络舆情

一、舆情

二、网络舆情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一、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网民

二、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议题

三、相对自由的网络表达空间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形成土壤

一、中心话语权的消解

二、传播方式的改变

三、现实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一、自由性和可控性

二、隐匿性和现实性

三、自发性和突发性

四、情绪化与群体极化性

第五节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传播形态

一、新闻网站舆情场

二、意见领袖舆情场

三、网民舆情场

四、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态

第六节 当前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微博新舆论时代——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

二、大众麦克风时代——公民报道者的崛起

三、自媒体时代——民意诉求的网络狂欢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

一、中国网民的阶层分析

二、中国网民的参政热情

三、中国网民的非理性行为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因素

一、根本因素:社会风险上升

二、社会因素:信息不公开

三、媒体因素:网络媒体成为舆论集结新平台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酵机制

一、网友爆料或者媒体报道

二、媒体跟进报道与网友广泛讨论

三、网络舆论压力与相关部门的应对

四、网络舆情消解与新流行语流传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

一、网络舆情潜伏期

二、网络舆情酝酿期

三、网络舆情爆发期

四、网络舆情衰减期

五、网络舆情平息期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

一、现代风险的媒介化存在

二、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

第六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效果理论的呼应

一、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反映:议程设置理论

二、群体性事件、群体心理与网络舆情: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网络舆情的放大效果:蝴蝶效应理论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怨恨心理

第一节 群体怨恨心理与网络舆情的怨恨动员

一、群体怨恨的心理来源

二、网络舆情的怨恨动员

第二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怨恨现象

一、“共景监狱”下的社会管理

二、权力过敏下的怨恨心理

第三节 网络互动传播模式下的群体怨恨心理

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二、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

三、网络群体极化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心理诱因

一、弱者道德优势心理

二、想象的征服心理

三、群体心理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

第一节 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缺失

一、定式思维——噤声失语

二、固化风格——拘谨褊狭

第二节 网络传播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

一、舆论首发地

二、意见扩散地

三、新闻事件第一现场

第三节 网络传播带来舆情新格局

一、网络传播中舆情形成机制的改变

二、网络传播中群体性事件动员方式的改变

三、网络传播对群体性事件舆情的放大效应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网络的博弈

一、媒体控制与民意“喷泉”

二、主动合作与危机平复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领导者:舆论领袖

第一节 网络中的草根话语权

一、平等对话:草根发声

二、网络维权:从发声到行动

第二节 网络舆论领袖

一、网络舆论领袖掌控网络话语权

二、得天独厚的聚光者

三、名人话语权的先天优势

四、幽默诙谐的草根群体

第三节 精英与草根的网络话语权

一、舆论领袖的意见公告板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领袖

三、势力强大的网民围观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炒作者:网络推手

第一节 网络推手词语衍生

一、“推手”与“网络推手”

二、“网络推手”与“网络营销”

三、网络推手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网络推手的职业化发展

一、热点借势与情绪造势

二、网络推手的行为特征

三、网络推手背后的利益链条

第三节 网络推手的传播学批判与辩护

一、网络推手的传播学批判

二、网络推手的传播学辩护

第四节 网络推手与群体性事件

一、网络推手与网络舆情操控

二、网络推手在炒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角色

三、网络推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炒作过程

四、网络推手可以成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力量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管理误区

一、反应迟缓

二、鸵鸟政策

三、一味否认

第二节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

二、国外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启示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的阶段及其重点

一、潜伏期:密切关注 及时控制

二、酝酿期:读懂危机 对症下药

三、爆发期:抑制火势 防止蔓延

四、衰减期和平息期:冷静观察 免生意外

第四节 政府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

一、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

二、坦诚、真实、负责: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

三、健全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第五节 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

二、网络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

内容摘要:

本书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群体心理、载体、炒作者、领导者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从网络舆论管理的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对策。本书是目前对此内容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一部著作。中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风险的信号。因此,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亟待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而网络正成为群体性事件新的策源地,由网络舆情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井喷”趋势。 本书从网络舆情研究的新视角,依据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特点、网络舆情的界定及特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这一线索为研究脉络,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群体怨恨心理、载体、炒作者、领导者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从网络舆论管理的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对策。【作者简介】燕道成,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消费经济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中南大学公管学院伦理学专业传媒伦理方向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引起较好反响。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校教改课题2项。已出版专著3本。曾获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课堂艺术竞赛首届教学优秀奖、湖南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603307
如需购买下载《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新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 262 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研究是新华出版社于2013.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19.2 的主题关于 群体-突发事件-互联网络-舆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