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8.0
本书由“冷战体制的再思考”、“制造‘国民’:日常生活的逻辑”、“实践中的文艺:社会主义理想及其镜像”三个主题组成,一方面它们彼此印证和勾勒了冷战体制对双方的牵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民再生产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多在冷战格局之中重新思考这一时期的种种线索。性别、阶级、理想、信仰、资本……当意识形态的对立日渐退缩为看似遥远却又总不褪色的背景的时候,这些曾经维系起整整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因素,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观看方式和思考前景。
第一辑 冷战体制再思考 使超克分断体制运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 对东亚社会主义人民的表象政治——以1960—1970年代在韩国的李泳禧为例 “东亚论述”与批判知识分子的两难之境——从韩国视角回应孙歌对竹内好的解读第二辑 制造“国民”:日常生活的逻辑 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识字的政治——1950年代上海工人的学文化运动 对纪念/共有记忆研究方法论与去民族主义的研究趋势的批判性考察——以战后“国民化”和共有记忆的话语的霸权为中心 1953年中国婚姻自主运动的两面性——贯彻方式和冷战之下的文化重构 1960年代中后期开发民族主义以及中产阶层家庭幻想的文化政治学 战后韩国与中国的人口政策和女性第三辑 实践中的文艺:社会主义理想及其镜像 “红色经典”的想象政治与“革命中国”的认同困境——以《沙家浜》史事演义为个案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户县农民画”再释读 1950年代早期上海的电影文化论争与改造——从“文艺可不可以为小资产阶级服务”讨论到“文艺整风学习运动” 镜与窗——《早春二月》中知识分子的视界 旁观者的可能:香港电影中的冷战经验与“社会主义中国” 叙述70年代:离乡、祭国、资本化编后记
由王晓明主编的《制造国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15万字左右,共收录2005-2006年两次中韩青年学者论坛的会议论文14篇,重在讨论冷战时期,中韩两国在各自的国家国民形成过程中的理论思考和历史状况,以期在对照中提供重新思考当下国民国家问题的历史和思想的双重资源。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制造“国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热风·思想论坛 | ||
9787545804164 《制造“国民”》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7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00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