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节奏
生死的节奏封面图

生死的节奏

王海峰, 张律, 编著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为爱乐者而作,介绍了伟大的音乐家海顿和莫扎特为人类音乐史作出的卓越贡献。在画传中,作者以历史的眼光,通过真实生动的文字和大量丰富珍贵的图片,引领读者走近音乐大师的世界,感受他们身上的魅力。

书籍目录:

海顿画传

引子

1.音乐启蒙

2.海因堡

3.唱诗班歌手

4.又用功又调皮的男孩子

5.险些成为男阉歌手

6.接连遇上好心人

7.初出茅庐

8.菩交朋友的海顿

9.弦乐四重奏之父

10.婚姻

11.埃斯特哈齐乐队的副乐长

12.韦尔纳

13.埃斯特哈齐宫殿里的“海顿老爹”

14.《告别交响曲》

15.鲁姬亚.波尔切利

16.海顿作品干奇百怪的标题

17.《十架七言》

18.认识莫扎特

19.托斯托

20.喜从天降

21.旗开得胜

22.海顿在伦敦的几则逸事

23.普列耶尔

24.“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

25.海顿与贝多芬的交往

26.最后六部交响曲

27.故乡行

28.六部弥撒曲

29.《创世记》

30.《神佑吾王弗兰兹》

31.《四季》

32.生命的最后几年

33.弥留之际

34.成就与贡献

海顿年表

莫扎特画传

引子

1.家有神童

2.一鸣惊人

3.富有想象力的计划

4.巴黎

5.伦敦

6.荷兰

7.返回萨尔茨堡

8.天花与歌剧

9.初访意大利

10.脾气暴躁的新雇主

11.年轻的囚徒

12.暂时的自由

13.曼海姆

14.阿萝西娅

15.伤心的巴黎

16.自投罗网

17.锋芒初露

18.冲出牢笼

19.《后宫诱逃》

20.结婚

21.共济会会员莫扎特

22.败家夫妻

23.“海顿老爹”

24.《费加罗的婚礼》

25.音乐顽童

26.《唐璜》

27.宫廷乐长

28.《女人心》

29.永别海顿

30.《魔笛》

31.《安魂曲》

32.简陋的葬礼

莫扎特年表

前言

有人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那么,欣赏音乐则是一种同上帝对话的审美活动过程。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欣赏音乐通常分为: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阶段。要运用官能、感情与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赏一部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部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所以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作曲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素养、个人性格方面的差异,即使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同样的题材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莫扎特由于长年的畸形的演艺生涯,使他格外呼唤人性。因此,他的音乐清澈透明,富有表情。贝多芬一生磨难多多且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所以他的音乐多具有史诗性特点,如《英雄》、《命运》、《合唱》等交响曲,他以充满强烈生命欲望的音符,用英雄胜利凯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生、对世界美好未来的向往。

2.掌握各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

一切艺术创作都根植于民族。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曲家在创作时运用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有的精练,有的夸张,有的细致入微,有的狂放不羁……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熟悉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对于把握音乐的风格及写作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作品的标题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欣赏标题音乐必须了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如《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称它为:“对农村生活的回忆。”贝多芬用标题注解了这部作品的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它那优美动听、如泣如诉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非标题音乐”在欧洲叫“纯音乐”,这种音乐的标题本身,没有体现出标题属性,如《G大调奏鸣曲》。也就是说,标题中的文字没有说明音乐将要表达的内容、形象及情感特征。标题音乐对于一般欣赏者来说,是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因为在欣赏音乐之前标题已明示了音乐将要表达什么,标题本身起到了一种导航性作用。这类音乐最大的弱点是它事先给了你一个框架,有了这种约束是无法展开你的思维与想象,去领略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的。而非标题音乐则不然,因为标题本身没有说明音乐将要表达什么,加上音乐形象与音乐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使音乐的表达始终处于一个是与不是之间的审美流程当中。怎样捕捉音乐形象,怎样体味音乐情感,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性地欣赏这类音乐作品,需要一个长期的音乐积累过程才能获得。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果戈理说:“对世界上三个美丽的女皇,怎样来比较呢?感性的迷人的雕塑使人陶醉,绘画引起静谧的欢乐和幻想,音乐则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已经响起……

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美的心灵与上帝对话吧!

为帮助音乐爱好者丰富音乐知识,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由王海峰和张律先生合作编写了这本《生死的节奏海顿、莫扎特画传》。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终生性的、广泛的、社会性的最为普及可行的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欣赏”,而是通过“欣赏”活动的进行,使欣赏者从直观的感知发展到情感的认同,最终达到价值的判断。

基于上述目的和认识,本书以两位世界著名音乐家为叙述对象,以时间、地点、人物的空间转移为序,用尽可能生动的笔触,尽可能丰富的史料,对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家庭教养、性格特点、爱情婚姻、人生道路以及所产生的伟大作品的历史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构思等方面,作一些欣赏性的剖析。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从中了解到音乐进程以及音乐家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从而为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音乐家的作品,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起到引导、启发和辅助的作用。

本书立足于通俗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行文上注意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力求体现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对于高等院校的音乐学习者以及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料与读物。

最后用斯特拉文斯基的一句话与读者朋友们共勉:“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应当让他们热爱音乐!”

马东风

2008年11月5日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两位世界著名音乐家为叙述对象,以时间、地点、人物的空间转移为序,用尽可能生动的笔触,尽可能丰富的史料,对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家庭教养、性格特点、爱情婚姻、人生道路以及所产生的伟大作品的历史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构思等方面,作一些欣赏性的剖析。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从中了解到音乐进程以及音乐家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变化,从而为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音乐家的作品,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起到引导、启发和辅助的作用。  《生死的节奏海顿》: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4月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洛劳村。6岁起接受音乐启蒙教育。7岁成为教堂唱诗班歌童,并学习文化、音乐知识。1791年、1794年两次赴英国,指挥管弦乐队并创作乐曲。1792年被牛津大学授予音乐博士学位。1804年被封为维也纳“荣誉公民”。1809年5月逝世于维也纳。在海顿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尝试过当时所有的音乐形式,是世界上最勤奋的音乐家之一。  本书讲述了海顿从出生到辞世的一生,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音乐成就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以及一些手稿和乐谱片段,既是一部音乐奇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情史。  《莫扎特画传》: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1756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5岁开始登台演出,1763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到过巴黎、伦敦、意大利、慕尼黑、维也纳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1781年定居维也纳,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创作道路。1791年贫困交加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享年35岁。  本书描述了莫扎特从出生到辞世的一生,再现了他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音乐成就和家庭、社会、时代对他的影响。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以及一些手稿和乐谱片段,既是一部音乐奇才的成长史,也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情史。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生死的节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534808
如需购买下载《生死的节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哈尔滨出版单位哈尔滨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生死的节奏是哈尔滨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35.215.76-64 的主题关于 莫扎特,W.A.(1756~1791)-传记-画册 ,海顿,F.J.(1732~1809)-传记-画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