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49.8
本书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同仁堂340年的发展史:从创立之初的千古承诺,到“供奉御药”的吉凶莫测,从再造中兴的艰难曲折,到强虏入侵的国恨家仇,从解放以后的“凤凰涅槃”到锐意改革的创新之路,揭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为何会历久弥坚,成为质量与信誉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的历程。其中有丰富的史料、深层的思考、生动的事例、鲜活的人物,历史感与可读性都很强。
第一篇 兴起和磨难
第一章 风雨崛起同仁堂(1669-1723)
第一节 祖上为铃医游走北京城
后人作吏目供职太医院
明朝永乐年间,宁波铃医乐良才闯荡北京,几代之后,乐显扬成了御医。一道诏书传到太医院,是吉是凶?
第二节 先辈定名公而雅
后人开办同仁堂
1669年,乐显扬定下了同仁堂的堂名和堂训。乐凤鸣于1705年在北京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铺。这里为什么是“下洼子门”?“同仁”的深意打动了新张仪式上的贺客。
第三节 前店后场展新貌
高瞻远瞩定真言
在前店后场的同仁堂药铺,乐凤鸣立下了同仁堂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千古名言。
第二章 供奉御药同仁堂(1723一1911)
第一节 乐家敬业终得回报
雍正钦定供奉御药
同仁堂的药质量好,效果佳,在雍正初年即被钦定“供奉御药”,孰知是福是祸?
第二节 红顶商人有权有钱
皇封特权亦苦亦甜
供奉御药虽然能凭借皇家特权,得到不少好处,但也深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盘剥,甚至会惹上杀身之祸。
第三节 优质优价称雄南北药市
高进高出引领东西客商
为何同仁堂没到,偌大的祁州药市就不开张?贩白术的药商自作主张,后悔莫及。“头水货”、“整货”为何都让同仁堂买?
第四节 几度风雨老乐家前途堪忧
多次变迁同仁堂由谁经营
同仁堂历经多次天灾人祸,甚至不得不典给外姓经营。老铺风雨飘摇,前途堪忧。
第五节 手段高强乐平泉重振祖业
胆识过人同仁堂本固枝荣
乐平泉,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不仅收回了同仁堂,而且再造了同仁堂的兴盛。
第六节 乐家出巾帼众望所归
老店推新法许氏掌门
乐平泉的夫人许叶芬掌门同仁堂,她锐意革新,深孚众望。在她的治理下,同仁堂度过了八国联军之乱,浴火重生
第三章 四房共管同仁堂(1911-1937)
第一节 纷纷乱局何人能掌老铺
咄咄怪事警察严防东家
乐平泉的四个儿子娶妻生子后,被称为四大房。许叶芬去世后,谁来管理老铺成了难题。警察看守堆满了人参、鹿茸的细料库,竟是为了防东家。
第二节 枝繁叶茂乐家后代开店
花不同香各堂宝号争先
根据祖上的遗训,四大房不能开设同仁堂分号,但是可以在乐家老铺的名义下开办自己的药铺,这些药铺各具特色,行事也各有风格。
第三节 天下奇闻同室操戈抢顾客
耿耿此心一份厚礼赠亲人
四大房都雇人在同仁堂寄售自己的药,严重损害了同仁堂的根基。乐达仁留下一份“厚礼”,让大家记住祖先创业的艰难,他的苦心能被理解吗?
第四节 乐七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
达仁堂越开越多趁势开拓
乐达仁历经挫折,屡败屡战,终于开设了“达仁堂”,并且迅速扩展。
第五节 你争我夺乐家昆季开商战
弱胜强败输赢得失殊难料
四房开设的各家药店,大打商战,赢的侥幸,输的冤枉。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销声匿迹了。
第六节 办实业乐达仁多有投入
助教育邓颖超任职女校
乐达仁投资于实业和教育,还开办了达仁女校,邓颖超曾经在这里任教、参加革命活动。想开着大轮船闯世界的乐达仁,先从造小火轮开始。
第七节 乐达义掌店大刀阔斧
老乐家坎坷风云骤变
为什么乐达义必须亲自出马管理同仁堂?五把大锁能代替警察吗?喜气洋洋的婚礼上,新郎粉墨登场,此时却传来要求抗日的口号声。
第四章 北平沦陷老铺受难(1937一1949)
第一节 乱世纷纭最恨敌伪占古城
强迫合作无奈破财求免灾
日本人为何要找同仁堂“合作”?乐达义不想交出秘方,又怎么和鬼子周旋?为了保住同仁堂,乐达义不仅费了心,还破了财。同仁堂的员工笑看汉奸王荫泰的下场。
第二节 魑魅横行自有侠肝义胆人
日寇无道终得俯首投降时
乐家族人中,有的参加抗日组织,有的掩护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有的向抗日根据地输送药品和人才,表现了他们的民族气节。
第三节 乐家传人管地下党金库
北平解放有同仁堂贡献
……
第二篇 新生与发展
第一章 国家解放同仁堂获新生(1949-1966)
第二章 政治运动拨弄老铺命运(1966-1976)
第三篇 老树绽新花
第一章 改革创新弄大潮(1976-2009)
第二章 人才辈出继往开来(2009- )
《国宝·同仁堂》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乐家传人的回忆和当代人的亲历,生动地记叙了同仁堂340年的发展史。从创立之初的千古承诺,到“供奉御药”的吉凶莫测;从再造中兴的艰难曲折,到强虏入侵的国恨家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凤凰涅槃”,到锐意改革的创新之路,揭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为何会历久弥坚,成为质量与信誉的象征;一个百年老店如何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在同仁堂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深层的思考、生动的事例、鲜活的人物展现了国宝同仁堂的历史面貌和当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