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版)主要内容是日本中医学家(也称之为汉医)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称之为国际方面研究中医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皇汉医学丛书》自1936年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刊行以来,自学术界享有盛名,但此后一直没有再版。本次拟精选几部适合今天读者对象的,极具有有价值的本子先出,待市场反馈,再陆续出版。定名为《皇汉医学丛书》(精编增补版)。
序一
序二
编译说明
总论
一、腹证诊察方法及图解
二、《内经》诊尺图解及诊尺左右内外上下三部图
三、仲景腹证部位及周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四、肾间动气说及图解
五、动悸辨证(附治法略案)
六、腹中诸块辨证及治法(附方九首)
各论
桂枝汤类方证
一、桂枝汤证图解
二、桂枝汤证头项强痛图解(附三方及项背强急异同辨)
三、桂枝汤证气上冲腹拘急图解
四、桂枝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五、芍药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六、桂枝加芍药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桂枝加附子汤证图解(附疮家骨节疼痛证图解)
八、桂枝去芍药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胸满诸证辨)
九、乌头桂枝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一、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二、甘草附子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三、桂枝加黄芪汤证图解(附四方)
十四、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图解
十五、风引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六、金匮甘草汤证图解
十七、土瓜根散方证图解
麻黄汤类方证
一、小青龙汤方证图解(附二方)
二、越婢汤证图解(附五方)
三、葛根汤剧证图解
柴胡汤类方证
一、柴胡汤诸方辨证
二、小柴胡汤证图解(附:胸胁膨胀证图解)
三、大柴胡汤证图解(附三方)
四、大柴胡汤证、甘草于姜汤证相合图解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图解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
八、四逆散证图解
栀子豉汤类方证
一、栀子豉汤证虚实辨
二、栀子豉汤证图解(附七方)
泻心汤类方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辨心烦诸证)
二、半夏泻心汤证图解(附一方)
三、甘草泻心汤证图解
四、黄连汤证图解
五、黄芩汤证图解(附三方)
六、旋覆花代赭石汤证图解
承气汤类方证
一、大承气汤证图解
二、调胃承气汤证图解
三、厚朴三物汤证图解
四、厚朴大黄汤证图解
五、厚朴七物汤证图解
六、桃核承气汤证图解
七、桃军圆方证图解
八、抵当汤或抵当丸证图解
九、橘皮大黄芒硝汤证图解
十、下瘀血汤证图解
十一、大黄硝石汤证图解
十二、鹤丸证图解
十三、大黄牡丹皮汤证图解
十四、疮毒家阴茎腐落证图解
十五、大黄附子汤证图解
十六、大陷胸汤证图解
十七、大陷胸丸证图解(附一方)
十八、癜痼丸证图解
十九、磁石丸证图解
白虎汤类方证
一、白虎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竹叶石膏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枣汤类方证
一、十枣汤证图解
二、甘遂半夏汤证图解
三、大黄甘遂汤证图解
四、鹤家甘遂桃花汤证图解
五、小陷胸汤证图解
建中汤类方证
一、小建中汤证图解(附二方及虚劳、劳咳辨)
二、大建中汤证图解
三、当归建中汤证图解
四、人参汤证图解
五、理中加附子汤证图解
六、人参去术加桂汤证图解
七、桂枝人参汤证图解(附:心下痞硬诸证辨及人参说)
八、吴茱萸汤证图解(附一方)
九、黄土汤证图解
十、附子粳米汤证图解
十一、补中益气汤证图解
十二、六君子汤证图解
苓桂剂类方证
一、苓桂术甘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五苓散证图解(附一方)
三、苓桂甘枣汤证图解
四、苓姜术甘汤证图解
五、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图解
六、猪苓汤证图解
四逆汤类方证
一、四逆汤证图解
二、干姜附子汤证图解
真武汤类方证
一、真武汤证图解
二、附子汤证图解
奔豚汤类方证
一、《小品》奔豚汤证图解
二、《广济》奔豚汤证图解
三、《小品》牡蛎奔豚汤证图解
其他类方证
一、人参芎军桃花汤证图解
二、大黄甘草汤证图解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图解
四、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图解
五、八味丸证图解
六、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图解
七、调气饮证图解(附一方)
八、术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图解
九、防风茯苓汤证图解
十、当归芍药散证图解
十一、榧实证图解
十二、甘草蜜粉汤证图解
十三、甘麦大枣汤证图解
十四、胸腹毒邪凝结于背证图解
十五、灸治法图解
十六、诸证毒邪交发图解
十七、癫痫治与不治图解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在诸多腹诊专著中,稻叶克所著《腹证奇览》及其弟子和久田寅所著《腹证奇览翼》,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融入了难经派腹诊的部分内容;图文并茂,互明腹诊之法;理术同论,详细阐述方证之规;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因而被曰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