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本书通过妓院“绿房子”的兴衰史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秘鲁社会长达40年的生活,刻画了印第安人为反对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反抗。本书中的主人公,“绿房子”的创始人安塞尔莫是20世纪的小说中最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是善与恶的综合化身,同时也是一反叛人物。“绿房子”的建立就是向社会的宣战。
前言
本书主要人物表
附:故事发生地点示意图
绿房子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声
前言
应该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对我国读者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他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我国的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恐怕可以说巴尔加斯.略萨是当代拉丁美洲作家中作品被译成中文最多的作家之一了。同样,在世界其他地区,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的作品一经问世,不仅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研究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的专著和文章也是迭出不穷,成为世界文坛瞩目的作家。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拉丁美洲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的桎梏后,一直在寻求自己的文学发展道路。不少文学家一方面继承并发扬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一方面吸取其他国家各流派的写作技巧,在文学创作方面作了大胆而成功的实验。从40年代阿斯图里亚斯发表《玉米人》开始,经过60年代的“文学爆炸”到今天,按时间顺序先后形成了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但这四个流派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确切地说,实际上是一个流派的四个变体,其共同点就是现实主义,这就是拉丁美洲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广大读者,正是由于它们那强烈的现实感。打开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几乎每一页都能使人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作品看作是现实主义作品。他自己就曾说过:“我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具体现实作为基础的。”他又说:“小说家只有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才能创作出故事来。”
《绿房子》是巴尔加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说《城市与狗》是他的成名著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则是他的代表著。该小说发表于1966年。当年获“批评”奖,次年又获委内瑞拉的“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这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大奖),成为震撼文坛的一件大事。这部小说的写作正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经历。1958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正要去巴黎的前夕,获得了一次去亚马孙地区旅行的机会。就这次旅行,他写道:
“在上玛腊尼昂河流域的那几个星期里,我们参观了部落和村镇。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因为那次旅行向我展示了我的国家的另外一个天地。从利马到奇凯斯和乌腊库萨这两个村子,就等于从20世纪跳回到石器时代,就等于同赤身裸体、生活在最原始状态之中、并受着非常残酷剥削的同胞们进行接触。而剥削者们也都是些可怜的赤脚的文盲商人,他们用低得可笑的价钱从部落里购得的橡胶和皮毛做生意,印第安人如果有任何摆脱他们的企图,他们便野蛮地加以惩罚。我们到达乌腊库萨村的时候,酋长出来迎接我们,酋长是阿瓜鲁纳人叫做胡姆。见到他,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那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因为此人不久前由于企图建立一个合作社而痛遭毒打。……在圣玛丽娅德聂瓦镇那小小的镇子里,40年代建立了一个传教所,修女们为部落的女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但由于女孩们不愿意上学,她们就求助于警察,强迫女孩上学。有些女孩在传教所呆上一段时间后,就同家人失去了联系,于是她们就被托给路经该镇的工程师、军人和商人,这些人却把女孩们带走当了用人……”
在那次旅行中,作者还听到了关于日本人伏屋的传说,最后他写道:“我在1958年的那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做,许多事情后来都被我酿成了故事。”
再往前溯,早在巴尔加斯.略萨10岁的时候,他的全家由玻利维亚迁回秘鲁,曾在皮乌拉住了一段时间。那是一个四郊都是荒漠的城市,曼加切利亚区、加依纳塞腊区,还有那该市的第一座妓院“绿房子”都给童年的巴尔加斯.略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写道:
“《绿房子》就是从这些回忆中产生的。在这部小说中,我企图通过妓院的建立在皮乌拉人的生活中和想象中所引起的混乱,以及一群冒险家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的遭遇,以虚构的方式,把秘鲁两个相距遥远、差别很大的地区沙漠地区和森林地区连结起来。”
《绿房子》这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秘鲁北部(从沿海沙漠地区到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地区)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皮乌拉市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森林地区仍处在原始状态中,仍然是国内外冒险家活动的舞台。他们勾结官府,占岛为王,杀人越货,对土著民族进行掠夺和剥削,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拉美30年代土著主义作家们的作品,但《绿房子》的容量更大,所揭示的主题也更为深刻,它涉及了整个秘鲁北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从政客到二流子,从修女到妓女,从孤儿到医生,从军官到士兵,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等等。科学技术发展了,城市现代化了,然而,人还是那些人,他们的生活、遭遇、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善,仍然处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之中,这正是秘鲁,甚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悲剧性现实。然而巴尔加斯.略萨并不满足于揭露和控诉这不合理的社会,他在作品中写了胡姆的反抗,虽然这一反抗被野蛮地镇压了,但它告诉人们秘鲁是一座火山,类似的反抗将随时爆发,最后必将把这不合理的社会埋葬掉。
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以其结构的新颖见长,他的几部作品在结构上多有特点,因此许多评论家称他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结构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写作手法,它是在反映现实时寻求结构的多样化,以全面地反映现实。巴尔加斯.略萨的每部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结构,这正说明他在反映现实时不断探索,不断求新,即不断寻求更好地反映现实的手法。获得个人经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经历变成文学形式,没有作者用来写作的形式,小说本身也就不存在了。《绿房子》的风格、结构、叙事体系本身就构成了它的本质,它的存在。
《绿房子》全书由五个互有联系的故事组成:1.鲍妮法西娅的故事,包括她同利杜马的结婚,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的圣玛丽娅德聂瓦镇。2.伏屋的一生,从他由巴西逃到秘鲁直到生病被送到圣巴勃罗进行隔离,这是通过他同阿基里诺的谈话中叙述出来的。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3.安塞尔莫的一生以及绿房子的兴衰史,其中包括琼加和第二座绿房子的建立,故事发生在皮乌拉。4.胡姆的反抗,故事发生在森林地区。5.四个二流子的故事,发生在皮乌拉。其中以利杜马最为重要,他在圣玛丽娅德聂瓦镇同鲍妮法西娅结婚后,二人回到皮乌拉,成为联系这两个地区的桥梁人物。
从全书的结构上看,小说由四个部分和一个尾声组成。每个部分由一个“序言”和若干章组成,每章又包括若干场景。作者把上述五个故事加以小块切割,然后打破时空次序把这些情节小块巧妙地安排到各个场景中去,现以第一部为例,列表如下:
第一部
序言(圣玛丽娅德聂瓦镇传教所的嬷嬷们在警察的帮助下到土著村落去搜捕女孩)
第一章
场景1(鲍妮法西娅故事中的一个小块)
场景2(伏屋故事中的一个小块)
场景3(安塞尔莫故事中的一个小块)
场景4(胡姆故事中的一个小块)
场景5(四个二流子故事中的一个小块)
第二章(五个场景,亦按上述次序安排五个故事的小块)
第三章(同上)
第四章(同上)
每部的序言主要是叙述在森林地区的圣地亚哥河一带和圣玛丽娅德聂瓦镇发生的事;以下各部各章各场景的安排与第一部大同小异,只是二、四两部只包括三章,三、四两部各章中的场景只有4个,这是因为到后来胡姆的故事消失了,鲍妮法西娅的故事同二流子的故事合并在一起了。尾声部分的各章则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评论家把这样的结构称为“零件组合法”或“情节小块组合法”。
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中,时间和空间被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打乱次序被安排在各个场景之中,人们初读起来颇感吃力,但越往下读。就会逐渐发现每个场景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读者会被几个悬念同时抓住,产生一种非一口气看完不可的好奇心,直到最后得到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而觉得回味无穷。在阅读中读者之所以深深被吸引,正是因为他一面阅读,一面要破译作者安排的编码,这实际上就等于参加了写作,而作者也正是以此手法达到了缩短、甚至取消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目的。
除了这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外,作者还使用了许多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如“中国套盒法”在小说中就得到了独特而充分的应用。小说中巴西籍日本人伏屋的一生,是在他患了麻风病被其同伙阿基里诺乘船送往圣巴勃罗进行隔离治疗的途中,通过二人的谈话叙述出来的。但这种“叙述”不是采用传统的叙述手法,而是通过电影镜头的急剧转换来完成的。二人对话,镜头一转插入了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由后者来回答或解释前二人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如:
“你偷了他不少钱吧,伏屋?”阿基里诺问道。
“五千索尔,胡利奥先生。”法毕奥先生说道,“还有我的护照,一
套银制餐具,我算完蛋了,列阿德基先生……”
前一句话是在途中阿基里诺向伏屋提的问题,而后一句话却是法毕奥先生对胡利奥.列阿德基的回答,这二人正是伏屋的受害者,前者正在向后者讲述伏屋在旅馆中的所作所为。
又如利杜马和塞米纳里奥用俄式轮盘赌进行决斗这一情节是通过琼加和乐队成员向塞尔瓦蒂卡讲述当时情况叙述出来的。当然这种“叙述”也是通过电影镜头的急剧转换完成的,但这其中有了新的变化,请看例子:
①“他们三人进来的时候,只有两个顾客。”圆球说道,“就坐在那张桌子上,其中的一个就是塞米纳里奥。”
②雷昂兄弟和何塞费诺这时已经走到酒吧柜台,大喊大叫,装模作样地举杯敬酒:琼加,小琼加,我们真喜爱你……
③“别装疯卖傻了,喝点什么?不喝就请出去。”琼加说道,接着转向乐队,“怎么不演奏了?”
④“我们当时不能演奏了,”圆球说道,“这些二流子简直闹翻了天,看得出他们真是高兴极了。”
⑤“那天晚上他们简直是腰缠万贯的富翁。”琼加说道。
⑥“你看,你看,”猴子一面嘬着嘴唇,一面把排成扇形的钞票给琼加看,“你猜猜有多少?”
⑦“你太贪财了,琼加。瞧你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何塞费诺说道。
⑧“这钱肯定是偷来的。”琼加反驳道,“你们要喝什么?”
⑨“他们恐怕早就喝醉了。”塞尔瓦蒂卡说道,“他们就是那么爱开玩笑……”
上述引文中,①④⑤⑨是琼加、乐队成员和塞尔瓦蒂卡之间的谈话,而②③⑥⑦⑧是当时的情景和对话。这里从②可以看出一组对话引出的不止是另一组对话了,而是加上了情景的描述。这两组对话同时出现,使读者仿佛一边听着前一组对话中的叙述,一边用望远镜看后一组中的人物在过去的行动和谈话。
凡此种种多角度的转换,都是在瞬息之间完成的,既无区分章节的符号,也无作者的插叙。有时甚至没有标点符号。对话与叙述混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混在一起,此地与彼地混在一起,甚至对白与独白混在一起,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所以读者不能像一般小说那样一行一行地,一字一字地去“读”,而是要像看多镜头电影画面,或是像看万花筒那样去“看”。当然作者还成功地使用了其他一些写作技巧,如自由间接引用语、意识流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孙家孟
《绿房子》这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秘鲁北部(从沿海沙漠地区到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地区)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 皮乌拉市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森林地区仍处在原始状态中,仍然是国内外冒险家活动的舞台。他们勾结官府,占岛为王,杀人越货,对土著民族进行掠夺和剥削,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拉美30年代土著主义作家们的作品,但《绿房子》的容量更大,所揭示的主题也更为深刻,它涉及了整个秘鲁北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绿房子》的故事发生在相距很远的两处地方,即位于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市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能够经商和传教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故事的象征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尔莫建造的享乐中心绿房子。 对于一切愿意深入了解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叙事作品的人来说,阅读《绿房子》这部拉美文学史上的典范小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 《绿房子》出版于1965年,第二年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1967年又获得罗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这是西班牙语小说的最佳奖。【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936年生于秘鲁,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略萨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获得1962年简明丛书奖和1963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绿房子》问世,并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和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特别是后来又发表了小说《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公山羊的节日》《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等。 略萨于1986年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1995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获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在1976年第41届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略萨被推选为主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绿房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20077427 如需购买下载《绿房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绿房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78.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秘鲁-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