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道
棋道封面图

棋道

吕顺长, 沈国权,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对围棋的起源及其流传探源,解析了围棋东传诸说,拾取古代日本围棋的趣闻,历数江户四大棋家兴衰,描述近代日本围棋离散与聚合,展望了中、韩围棋的崛起和围棋世界文化的趋势。

书籍目录:

何谓“日市文化”代《日本文化大讲堂》总序/1

绪论/1

围棋的起源及其流传/11

[壹]起源的传说/11

[贰]围棋的形成/15

[叁]烂柯传说与围棋的初步发展/20

[肆]棋待诏与唐宋围棋的繁荣/24

[伍]元明清围棋向近代围棋的嬗变/28

围棋东传诸说/33

[壹]“倭人好棋博”/33

[贰]“世传围棋吉备公始传来”/36

江户老中下问围棋起源/36

吉备入詹/40

阿倍仲麻吕的留唐经历/41

吉备吞饮棋子/44

[叁]8世纪日本书籍的记载/47

棋琴不受限制/48

弘法大师禁棋/49

辨正善围棋/51

子虫借棋除政敌/54

[肆]今人众说/55

古代日本围棋拾趣/65

[壹]正仓院宝物/65

[贰]日本王子与顾师言/69

楸玉棋盘和冷暖玉棋子/69

小国第一不及大国第三/71

日本王子高岳亲王说/72

[叁]菅原道真的棋诗/74

漫说当家有积薪/75

数局围棋招坐隐/76

樵夫定烂柯/78

[肆]天皇弈棋赌美女/81

史无前例的赌棋/81

赌棋的结局/83

[伍]物语佳人戏围棋/85

[陆]棋圣宽莲./92

佳人垂帘戏棋圣/94

黄金枕之战/98

[柒]日本最早的棋书和棋谱/99

《弈旨》与《棋式》/99

执黑先行与“棋礼”/100

中国现存最古的棋谱/102

[捌]围棋战国时代/103

取消座子/104

三劫之局告劫难/105

围棋与关原之战/107

江户四大棋家/113

[壹]好棋的德川家康/113

[贰]本因坊家/117

本因坊的来历/118

名人与棋所/118

算悦苦撑坊门/120

道悦争棋无所畏惧/122

一代棋圣道策/124

英年早逝的坊门主持/128

丈和南柯一梦遇仙人/130

未成为名人的名人秀和/133

棋圣秀策/134

明治后的坊门名人/136

[叁]井上家/140

道节因硕与琉球国手/141

幻庵因硕其人/146

幻庵吐血战秀和/148

幻庵爱徒之死/149

[肆]安井家/151

安井家的来历/151

天元之局/152

[伍]林家/155

林家的兴衰/155

博学多才的林元美/157

[陆]名人棋所的明争暗夺/160

井上家的野心/161

本因坊家称霸/165

血战松平家/169

林元美的愤怒/172

近代日市围棋/179

[壹]四大棋家的凋落与方圆社的

兴衰/180

本因坊家的衰微/180

方圆社的成立/181

林家断绝/184

安井家断绝/185

末世本因坊即位/186

方圆社的离散聚合/188

[贰]日本棋院/190

中央棋院/191

日本棋院的创立/192

院社对抗战/195

关西棋院/197

[叁]新布局时代/198

吴清源渡日/198

初显身手/201

风靡一时的新布局/203

吴清源时代/206

木谷道场/207

[肆]中日围棋交流使者/210

当代围棋现状及发展趋势/219

[壹]围棋观的变化与业余围棋的

兴盛/219

[贰]职业围棋竞赛的兴起及繁荣/224

[叁]中、日、韩围棋的“三国鼎立”与围

棋的世界化趋势/231

[肆]网络时代的围棋和围棋精神的新

境界/237

参考图书资料/239

附录一日本围棋史简易年表/241

附录二日本的棋具/263

后记/266

前言

谈起“日本文化”,世人多存误解。

回想18年前在杭州大学创办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时,好心人善意劝导:“日本没有文化,研究又有何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是日本语言文学热,接着经济贸易热,继而政治外交热,唯独冷落了文化。直到政治冲突升级、经济摩擦频发、国民感情恶化,这才祭出“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文促情”法宝,文化总算登堂入室,在日本研究中占得一席之地。

稍有国际常识或文化修养者,虽然不会全盘否认日本文化的存在,但谈论起来也多显露鄙夷之色:“日本民族擅长模仿而拙于独创,明治维新前照搬中国,明治维新后抄袭欧美,民族文化不值一谈。”这使我联想起周作人的日本观感:“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日本的衣食住》)作者解释“古昔”即“中国古俗”,而所谓“异域”多半指明治维新后西化的层面。

这里我要唱个反调:说日本“擅长模仿”,不免抬高了他们;说日本“拙于独创”,过于贬低了对方。为何这么说?先说模仿,众所周知,假名脱胎于汉字,但平假名歪七扭八,片假名残缺不全,今天有几个中国人能认出原来的汉字?所以他们不算是模仿高手。再说独创,古代的折扇、现代的卡拉OK,应该归于日本人的创意;高名凯的《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收录1270个词汇,其中日本词汇达458个,这是我们学人家的,总不能与其争功吧。所以他们也不是毫无创意。

我倒是认为,日本文化的特点不在于模仿或独创,而在于取舍与组装。古代学习中国文化,即使极力吸纳的儒学,喜好《论语》而规避《孟子》,因为标榜“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消受不起“易姓革命”思想,所以日本儒学并非中国儒学之完全翻版;近代学习西方文明,岩仓具视使节团历访欧美十余国,从德国学立宪政治、从英国学资本主义、从美国学教育制度等等,博采众长而组装成明治体制,所以日本的近代化也不似西方的真实写照。

中国人观察日本文化,往往重“同”而轻“异”,此癖自古有之。隋代裴世清奉使倭国,路经“秦王国”便感叹“其人同于华夏”(《隋书》倭国传):五代僧人义楚认定日本人是徐福后代,说“今人物一如长安”(《释氏六帖》)。他们只看到“华化”层面,忽视“倭变”侧面,怪不得会走眼。多说茶道传自中国,经过日本人取舍、拼装、改良,中国人脱鞋踏进低矮、狭窄的茶室,已经不自在;正襟危坐在那里,等待一道道繁琐至极的工序,又有几人乐意领受绿色糊状的“抹茶”?茶道已经日本化了,不管起源于何处,反正对中国人而言,是地道的异国文化。

西方人观察日本文化,往往重“异”而轻“同”,此癖亦自古有之。

1563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易斯.佛洛伊斯赴日,逗留30余年后撰写《日本备忘录》,罗列日本与欧洲风俗迥异之处,如云“我们以脱帽示敬意,日本人则以脱鞋表恭敬”,“欧洲女性起立迎客,日本女性则坐着待客”,“我们的书本从首页开始,日本的书本则从尾页开始”等等,诸如此类的事项多达611条。不明就里的读者,还以为日本人路遇长者都会手脚麻利地脱去鞋子,还以为日本女性倨傲无礼,还以为日本文人具有倒读书本的特异功能。

日本人不像西方人描述的那么神秘异类,日本文化也不像中国人想象的全是“二手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民族有自己的秉性,有自己的嗜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美感,这些构成他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精神之发露而为文化创造之动力,那么文化必定带着该地区水土之气息,该民族精神之烙印。

尽管如此,古今以来,中国人东渡日本,中国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觅,也是不争的事实。周作人在发表日本观感的文章里,提到“夏穗卿、钱念勋两位先生在东京街上走路,看见店铺招牌的某文句或某字体,常指点赞叹,谓犹存唐代遗风,非现今中国所有”,这又该如何解释?周作人的结论是:“日本与中国在文化的关系上本犹罗马之与希腊,及今乃成为东方之德法。”罗马继承希腊文化而自成气象,德国吸收法国文化而别具一格,两者既有血缘关联,又非单纯模仿,用以比拟中日文化关系,最贴切不过了。

周作人还说,中国古俗“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以不是梦幻似地空假,而亦与高丽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同也”。大意说高丽、安南学习中国文化,仅及皮毛,装点门面;日本传承中国文化,深入肌肤,化为血肉。

周作人不愧行家里手,基本点明日本文化之特质。笔者不避画蛇添足之讥,多说几句以尽余兴。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类越界移动,多会引发正面或负面的文化交流,但岛国日本四面隔海,在航海技术落后的古代,依靠人员往返输送文化效果甚微,于是书籍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从遣隋使到遣唐使,再从入宋僧到遣明使,日本人冒鲸波之险,孜孜不倦地购求中国书籍。他们学四书五经,习汉文唐诗,读宋词元曲,看明清小说,与中国人接受大致相近的熏陶,潜移默化之间,形成相似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意识、行为规范、艺术情趣。他们的知识构造与心灵世界,具有东亚的普遍特征;由心灵发露而创造的文化,自然也具有东亚的普遍特征。书籍犹如文明基因,一旦植入日本民族的心灵,他们创造出的文化,看似眼熟,未必就是模仿;即使陌生,亦非全部独创。①大概这就是日本文化,我认为是由“书籍之路”造就的独特文明景观。

自从1989年创办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以来,日本文化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对象,1998年“四校合并”而为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2004年整体搬迁而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此一宗旨未尝有过变化。近些年,日本文化由冷转热,各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讲座颇受欢迎,于是我们萌发编辑这套系列讲座的念头。

在此首先感谢惠赐书稿的同仁、学友,同时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提供部分出版资助,还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2007年5月1日

后记

本书自1998年开始写作,1999年完成初稿,曾被列入国内某出版社日本文化丛书之一,计划于2000年出版。

笔者的学术专长虽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之研究,但出于对围棋的热爱,加之平时接触日本围棋书籍资料的机会较多,故也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因此,当上述出版社约我撰写有关日本围棋史话的书稿时,几乎未加太多的考虑就接受了任务。本书从与原出版社签约到规定交稿时间,仅约一年时间。由于时间较紧,加之此方面毕竟不是自己的学术专长,因此开始撰写后不久就感到了一种压力。正在我感到困惑之际,贤友沈国权君向我伸出了援手,答应撰写部分章节。一年间,我们共同分享相互所收集到的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进行了非常愉快的合作。就这样,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书稿在协约所定时间内按时交到了出版社。

过了近一年,到了原来预定的出版时间,却未见出版社有任何动静。

后经询问才知道,该社因与其他出版社合并,丛书出版计划流产,所签协约不了了之,本书稿也因此搁置下来。此后,虽然其间杭州某出版社有过出版意向,但最终还是于去年确定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本书撰写和出版的经过。此外,还有必要再作两点说明:一是由于本书从完成初稿至最终出版,其问整整经过了八年。在八年后的今天看来,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已略显陈旧,尽管已作了一些调整,但不周之处在所难免。二是本书稿中占较大比重的是有关日本围棋史话的内容,但考虑到丛书的整体关联,书名定为《日本文化大讲堂.棋道》。而在日本,“棋道”中的“棋”字一般包括围棋和将棋(类似中国的象棋),本书中专指围棋。

本书最终得以问世,首先要感谢“日本文化大讲堂”丛书主编王勇教授将它列入该丛书出版计划;其次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秦志华先生为此书出版所做出的辛勤工作;第三还要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本书提供出版资助。此外,还要感谢我的中日众多棋友,感谢他们不弃笔者愚钝,与我共磋棋艺,共享手谈之乐。因为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对围棋情有独钟的精神源泉。

本书出版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部分出版资助。

吕顺长2007年3月18日记于四天王寺国际佛教大学研究室

内容摘要:

  有人说:日本人的性格似围棋,人随棋走,讲究整体考虑,为了大局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棋道也全息映照着东方民族文化的精神。以中华文化凝结而成的围棋来形容日本人的性格,颇以“楚虽有财,晋实用之”的意味。本书通过对围棋的起源及其流传探源,解析了围棋东传诸说,拾取古代日本围棋的趣闻,历数江户四大棋家兴衰,描述近代日本围棋离散与聚合,展望了中、韩围棋的崛起和围棋世界化的趋势。从而论证了道既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和技艺,更是一种生命原理的体现,棋道无崖;围棋不是一种简单的竞技,更是一种智慧和精神。  日本人不像西方人描述的那么神秘异类,日本文化也不像中国人想象的全是“二手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民族有自己的秉性,有自己的嗜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美感,这些构成他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精神之发露而为文化创造之动力,那么文化必定带着该地区水土之气息,该民族精神之烙印。  棋道就是日本民族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之一。该书通过对围棋的起源及其流传探源,解析了围棋东传诸说,拾取了古代日本围棋的趣闻,历数了江户四大棋家兴衰,描述了近代日本围棋离散与聚合,展望了中、韩围棋的崛起和围棋世界化的趋势。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棋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日本文化大讲堂
9787532621866
《棋道》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2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棋道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891.393.13 的主题关于 围棋-历史-日本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