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本书抓住了中国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提出了有关教育知识建构和课程政策改革的调整建议。本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解决新课程改革政策等问题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总序
引言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
第一章“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沦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
(一)现实之维
(二)时间之维
(三)关系之维
第二章以何名义启动改革?
一、以“时代”的名义
(一)时代的需要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三)有时代感的人
二、以“国家”的名义
(一)“找到共识”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
(四)个性的力量
三、以“知识”的名义
(一)第八次课改
(二)为学生立言
(三)学生.知识.命运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
第三章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二、大概念诱惑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一)只是观点之争?
(二)弦外之“因”
(三)争沦的继续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
(一)声音与立场
(二)说法与秩序
(三)在矛盾中生存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第四章合法化表达
一、表达的坛场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二表达的视界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三、表达的立场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四、合法化的延伸
第五章改革行动的组织化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
第六章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
(一)别处的生存
(二)漂浮的立场
(三)绝望的话语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
(三)行动的意义域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共用知识空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 | ||
9787811017205 《共用知识空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共用知识空间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32.3 的主题关于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