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军
反抗军封面图

反抗军

(美) 杜菲, 著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0

书籍简介:

本书为长篇纪实文学。本书记叙了比尔斯基三兄弟在二战期间营救1200名犹太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从沙皇独裁到纳粹暴政

第二章1941年6月1941年12月

第三章1941年12月1942年6月

第四章1942年6月1942年10月

第五章1942年10月1943年2月

第六章1943年2月1943年4月

第七章1943年5月1943年7月

第八章1943年7月1943年9月

第九章1943年9月

第十章1943年10月1944年1月

第十一章1944年1月1944年7月

第十二章走向以色列和美利坚

后记

对本书各章节出处的说明

致谢

前言

和奥斯卡.辛德勒一样,他们三位兄弟在二次大战中拯救了同样多的犹太人,并组成了一支军队,将数以千计的敌军置于死地,其数量几乎与华沙起义中的战士所杀死的敌军人数相等。他们的名字是图维埃.比尔斯基、阿塞尔.比尔斯基和祖斯.比尔斯基。对于那些于1944年6月从白俄罗斯的森林中走向自由的一千两百名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来说,这三兄弟无疑是传奇人物,并被他们奉为英雄。但除了这群人之外,这几名在大规模成功的战役与营救队伍背后的英雄却很少为外人所熟知。仅有区区几本小书记录了他们的功勋,他们的名字远远没有留在世人的心间。

有一次,我很偶然地在网上读到了关于这三兄弟的故事。“丛林中的犹太人”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并将我引向了一条历时三年之久的艰辛道路一条让我有幸收集关于这些二战时期大屠杀中幸存犹太人第一手资料的道路,而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在我采访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星期就与世长辞了。

数十次的访谈,让我了解了许多当今的西部白俄罗斯人在丛林中生活的故事。这片丛林正是当年比尔斯基兄弟反抗德国人统治的地方,这里后来形成了一个拥有临时性的工房和原始居所的村庄。2001年6月27日,我站在这片无边无垠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位名叫莱欧卡迪亚.兰克维奇的年长波兰妇女的引导下,终于有机会在历史的现场想象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了。

但是,当我站在“普莎”面前时,我竞不知所措。“普莎”是波兰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非常常用的词汇,意思是“密林”,而这里正是一切不寻常的事物都有可能发生的地方。看上去,这里和其他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片丛林,都没什么两样。但正是在这些青松与冷杉丛中,记载着当年英雄非凡的勇气与智慧。

比尔斯基兄弟带领着八百名犹太人,于1943年的夏天来到了这片丛林,这个数字足以令人惊愕。在此之前的一年里,三兄弟已在比尔斯基家族宅第旁的树林中建立了一个丛林基地,那里主要是他们的亲戚居住的地方。老大图维埃是三兄弟中最为睿智的一个,他坚决要将这个基地向所有的犹太人兄弟开放,即使是老弱病残也不例外。他说:“与其杀死十名德国士兵,我宁愿拯救一名垂垂老矣的犹太妇女。”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人通常是被比尔斯基家族的勇士们从犹太人区里拯救出来的,直到后来这支庞大的队伍,总是抢先德国兵一步,从一片丛林转移到另一片丛林。

1943年8月,希特勒将最为野蛮凶残、无法无天的部队派遣到“普莎”,意在杀戮比尔斯基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为了生存,三兄弟带领着这八百名成员,在枪林弹雨中穿越了“普莎”。他们最终到达了丛林腹地的一片孤岛,在连食物都朝不保夕的艰难条件下,他们就在那里悄无声息地活了下来,直到纳粹放弃了搜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名成员掉队,这真可谓是惊心动魄的劫后余生。

之后这伟大的三兄弟在“普莎”中发现了一块安全而隐秘的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微缩的城市。其中有生活区,为裁缝、鞋匠、木工设立的工作区,还饲养了一大群马和奶牛,建立了一所可供六十名孩子上学的学校,建造了主干道和中央广场,以及一座可以上演音乐会与戏剧的剧院,还有一所兼作犹太教堂的制革厂。对于那些从犹太人区和集中营中九死一生逃出来的疲惫不堪的犹太人来说,这里简直像是另一个世界,他们居然能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腹地享受着绝对的自由。

这位胖胖的笑声爽朗、说话滔滔不绝的波兰妇女兰克维奇女士,答应带我去亲历这座犹太村庄。我们行进在通向丛林深处的颠簸路面上,突然她让司机把这辆俄罗斯军用吉普车停下。“就是这地方。”她说着,从吉普车中跳下来,指着眼前的一片丛林。

尽管年事已高,但兰克维奇女士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她兴致勃勃地穿过浓密的树丛,其速度之快连我都难以跟上。“这就是他们从前的一处住所。”兰克维奇女士指着一个积满雨水的小小的洞穴说。这个洞穴看起来和丛林中的其他洞窟没什么两样,但兰克维奇女士的态度很坚定。

她一边前行一边拨开眼前的树枝,偶尔停下采几颗草莓,并指出了比尔斯基兄弟们曾在此居住的更多迹象。她继续说着:“当时我来这里的时候,我不能随意走动,那些卫兵会制止我。我告诉他们我来看我的一个名叫苏丽亚的朋友。随后他们就派人过去,苏丽亚会出来把我带进营地。”

“这里太美了!”她说,“真像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我试图想象在半个多世纪前这片树林是什么模样。对方告诉我,里面有一个粗犷的男人总是围着一条沾着鲜血的围裙,并疯狂地用一把木勺子搅动好几个锅子里的东西。厨房被这样的人掌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人们在住宅区里谈论着什么内容?而那所谓的住宅区就是有木头天花板的防空洞,里面住着同一个村或是从事同一职业的人。那些枪炮工重重的铁锤整天作响,他们又是如何将乡野里几乎所有已毁坏的步枪修葺一新的?这么多年来蔬菜与植被在这片土地日趋繁茂,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当年这个基地的踪迹了。

而且那传奇般的三兄弟在战争结束后,也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阿塞尔参加了苏联红军,在离开丛林仅仅七个月后就在东普鲁士被纳粹击毙。图维埃和祖斯移居到了以色列,他们在那里干着各种各样的体力活。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俩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层的居住区中,与他们在领导丛林大军时结识的妻子共同养育着家庭。祖斯更为成功,他后来拥有了一个小型的卡车与出租车公司。而那位骑着白马的英勇领袖图维埃反倒要生活得艰难一些。他靠开货运卡车养家煳口。图维埃于1987年过世,祖斯也于1995年与世长辞。他们逐渐被人遗忘了。和许多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一样,他们竭尽所能,为他们的后代奠定了一个坚实而美好的未来。

为了追寻他们那渐渐为人所淡忘的传奇故事,我找寻到了三兄弟各自的遗孀,她们好比是她们丈夫的备忘录。我也找到了他们的第四个兄弟、现名贝尔的艾伦.比尔斯基,在战争年代他还是一名年仅十二岁的丛林童子军,但与他的哥哥们一样智勇双全。我拜访了比尔斯基兄弟营地中的五十多位幸存者,并搜寻着每一份与丛林秘史相关的文件、备忘录和照片。我还与一些异教的党徒和农民进行了交谈,他们中有些是比尔斯基兄弟的盟友,有些则是他们的敌人。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了一本像书一样厚的手稿,作者是图维埃.比尔斯基,这部手稿没有被翻成英语,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知道。

正是这样动人心魄的旅程,让我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与这个组织的密切相关者。我与这三兄弟所建立的团体、她的历史以及她的成员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当那些伟大的幸存者最终告别人世时,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并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了我的朋友。

如今,当我站在这一望无际的“普莎”中当年比尔斯基兄弟所创造的传奇历史的旧址上时,我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几分不安。这里曾是二战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并不是犹太人被杀戮的地方,而是犹太人获得新生的地方。每当我闭上眼睛聆听着那些幸存者的声音时,我仿佛依稀看到了他们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

后记

今天,我们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人由于比尔斯基兄弟的善举而依旧活在人间。在1944年的仲夏,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一千多名成员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与世长辞了。他们的孩子,如今也已经作了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其中的数千人目前在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定居。这些人能够降临在这世上,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年比尔斯基兄弟的决定,尤其是图维埃,他坚持给每一个来到丛林营地的犹太人提供避难场所。

犹太教的经典著作《塔木德经》中说道:“谁拯救了一条生命他就拯救了整个世界。”但是比尔斯基兄弟当年的英勇行为,却从来没有在他们的一生中为自己赢得任何方式的肯定或认可。相形之下,今天,我们对于那些成就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人,褒奖却要“慷慨”得多。当图维埃坐在卡车的方向盘后面,默默地将塑料物品运到皇后大街和布鲁克林的公司时,他的心被刺痛了。除了丛林中的这些幸存者和他们的孩子,外面的世界从来没有给予他所需要的那份尊重与敬意。他好像天生就适合带领一群无望而无助的人走出白俄罗斯的丛林,而又缺乏用精辟的话语或华丽的词藻来标榜自己的天赋。每当他站在一大群美国学生面前用他那远不如意第绪语、希伯来语、波兰语和俄语那样流畅的英语发表演说时,他的思绪总是将他带回到当年他的营地成员所受到的苦难与折磨中去,然后总是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他经常哽咽得难以言语。

1986年12月6日,也就是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月,由图尔诺大学连同几名丛林中的幸存者组织的宴会,在纽约的希尔顿饭店举行。举办这次宴会是为了向图维埃当年的善举深表敬意。从录像带上可以看出,当图维埃知道自己终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是多么的百感交集。他身穿燕尾服,在西服上衣的翻领上别了一枝玫瑰花,他微微弓着背走上了讲坛。当司仪宣告他到场时,全场足足六百人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在礼堂里久久回荡。随后,图维埃.比尔斯基举起了他的右手向全场挥手致意,那样子像极了一名高傲的君主。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一名又一名演讲者走上了讲坛,他们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关于图维埃当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此时的图维埃带着几分紧张与不安拨弄着盘子里的面包屑,抚弄着手中写有他名字的盘子,还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他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流个不停,而且在别人的每一个演讲过程中他都要大哭一场。当然,他的泪水除了对他关怀备至的妻子丽尔卡之外,没有被外人看见。这头已步入残年的雄狮;终于在他生命将尽之时,得到了一丝他所应得的回报。

那天深夜,在来宾们唱完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之后,图维埃拿起了话筒只说了几句话。当年在丛林中,每次在遭到劫难之后,或是要经过长途跋涉走向新的营地之前,他那充满激情的演说总是能成为那些心灰意冷的人们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在此时此刻,他已鲜有那份作为二战期间最伟大的领袖之一的风度与气质。取而代之的是,他用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简单地向大家表示了谢意。

“今晚能和大家在一起我感到十分高兴。你们已经表达了我想说的一切。”他说。在看到这么多当年和他一同度过战争磨难的同伴的后代时,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今晚,我看到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没有相见的昔日挚友。感谢上帝,我们都还活着,而且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你看,这里就是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家庭一个母亲、一个女儿还有两个儿子。他们是四个人。”

他还提到了出席宴会的另一个家庭,那个家庭的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随后图维埃点了点头结束了他简短的发言。当他放下麦克风时,几名同样年迈的战争幸存者冲上前与他紧紧拥抱。这个举动让他仿佛一下子返老还童了,他脸上愁眉不展的阴霾也一扫而光,焕发出的是生气勃勃的神情。一种久违的活力又在他的笑容中重现了,那一瞬间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他昔日所拥有的至高权力,那种使他受到成百上千人深深喜爱与崇敬的与生俱来的领袖风范,慷慨大方的性格再一次一览无遗地展示在了大家的面前。曾经有那么多人因为他的出现,而倍感幸运女神对自己的眷顾。这才是一张领袖的脸庞。

内容摘要: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一个反映人性光辉和生存勇气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尔斯基三兄弟在德军占领的Belorussia心脏地区,以过人的胆识,在密林中为犹太人建立起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拥有一条主街,一座犹太教堂,面包店、杂货店、医院……甚至还有一份报纸和一所学校。它的落成和存在,成为二战史上最为神圣的地方,成为营救犹太人武装运动中最伟大的胜利,也是最为传奇的事件。本书版权已销售十八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日本、波兰……等。已被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拍成电影,2009年1月全球公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游击队传奇。克雷格所饰演的主角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里,身为长子的他很快成了家中的一把手。除他之外,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生活倒也平静。但二战的炮火摧毁了一切!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运用”闪电战”的手段,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仅10多天时间,就使波军全线溃败,27天后首都陷落,国家灭亡。随着波兰政权的灭亡,纳粹对犹太人疯狂的屠戮紧跟其后。白色死亡的阴影笼罩大地,为了活命,身为长子的主角只身带领两个弟弟从纳粹德国占领的波兰逃往白俄罗斯。为了避开纳粹的追杀,最终遁入荒无人烟的大森林。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兄弟三人被当地的群众收留。在国仇家恨的推动下,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前苏联反抗军,举起了抗击纳粹的大旗。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对抗纳粹出生入死的抗击过程中,主人公磨练出高超的作战技巧和沉稳冷静的性格,逐渐在他身边出现了一批跟随者。最终成长为一个抗击法西斯的游击队长,纳粹灭绝的是人性,对于出没于森林中的游击队,他们展开了疯狂的反扑。而主人公所率领的游击队则利用地形等因素,巧妙地与其周旋。丛林中的生活相当艰苦,危险时刻都会降临,但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纳粹的痛恨支持他们一步步走下去,甚至他们还在密林中建立起了一个他们自己的村庄!在二战期间,他们拯救了超过1200多条犹太人的生命,从而成就了一段传奇。【作者简介】  彼得.杜菲和他的妻子、女儿住在美国纽约。这是他的第一本传记作品,他的新作已经和美国一家著名出版社签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反抗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1443956
如需购买下载《反抗军》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群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反抗军是群众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5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美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