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彼此的乡愁
为彼此的乡愁封面图

为彼此的乡愁

童元方, 著

出版社:黄山书社

年代:2009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由童元方最近两三年写的散文所结的集子。大部分是在香港写的,也偶有在台、或在美写的。其中写的最好的皆为怀事之作,《哭笑无端》固然是写母亲,其实亦同时写出人生的悲欣交集。人生没有绝对的快乐和悲伤,总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哭笑之间写来四两拨千斤,死生祸福尽在不言中。

书籍目录:

大陆版序

沙雕与纸屋

自序

山与海

盆菜的滋味

历史剧与艺术

“远而不见”与“略而不见”

故乡

相思树下

松仔园的下午

荔枝窝与老虎笏

时与事

路与桥

喧哗与快乐

芝加哥的千禧公园

朗费罗的路边客栈

阳光、阴影与花香

霍桑两百年

朴素与微薄

谈美国总统的薪酬

莱特曼论现代病

鼓声

精确与生动

父与子的对话

思与花开

峥嵘心事

哭笑无端

逆流而上

海市蜃楼

所见“英雄”

知鱼乐

如酒如茶

人生何似

天人“合一亭”

看戏记

完美的风暴

网与鱼

语言就如大都市的房子

前言

二○○七年暑假,临离波士顿回香港前,嘉阳姐带我们去岩港吃海鲜。我们家有个龙虾王,之前在临海一家叫“威尼斯”的餐馆吃过一只,是把头切下来、洗净了再放回去的那一种,坐在盘子上甚有气势,但什么黄也没有了,完全没有吃头。所以龙虾王一听说要去岩港,孩子似的雀跃。

胡姐开车带我们出城,近瑞维尔海滩时,远远望见海滩上的沙雕,想起到波士顿那天,看见报上提到有个沙雕节,以为早已过去了,怎知过了一个月,那些雕像仍在海滩上。是等自然风化吗?我们干脆停了车,跑下海滩去。

几年前去新加坡看三妹,在圣淘沙岛上第一次看见沙雕,是国际比赛得奖的作品,所以都是些开天辟地的人物,比如摩西、汉摩拉比之类的,造型伟岸,气势撼人。

但这瑞维尔沙滩上的雕像规模小多了。因为小,结构简单,反而隐约看出来所有的雕刻都是在沙柱上开始的。沙柱有如石块,在上面雕凿出心中想要的形状与线条。我在圣淘沙时全无概念,以为那些壮丽的、如模型般的作品是用沙捏,或塑,而非雕出来的。

有一个作品叫“风中之烛”,是一头发飞扬的女子与一摇曳的蜡烛,雕刻师在静的沙柱上捕捉动的生命。凝视那张脸,竟是戴安娜,看着真令人神伤!另外沙雕节的冠军作品叫“道歉”,是一男一女两个人,面对着面,连身上的衣褶都纤细地刻画出来。也许是把比赛的沙柱一分为二,所以两座沙像都是窄窄的,长身玉立,没有动作,当然也没有语言,但二人的眼神却透出了抱歉的意思。不知是出于作者的经验,还是预告的宣言?

胡姐说到岩港之前会先经过纸屋,可以顺便去看看。我想来想去想不出纸做的屋子会是什么样?会有多大?真的能站得住吗?还能挡风雨?我们照着地址,寻着路牌,一轮兜兜转转,进了住宅区,有的屋檐下垂着风铃,有的挂着贝壳,院子里种的不是鲜红的天竺葵,就是粉紫的喇叭花。而坐落在最大的花海中的一幢,外表看来与一般住家无异,只是砌墙的砖更古雅,园里的花更灿烂。廊上插着一幅美国国旗,一个大牌子上写着:PaperHouse,居然就是纸屋。屋前路边还立着一个邮箱,咦!难道还有人住吗?

走上前廊,才看清楚所谓墙,不是砖砌成的,而是一卷卷的报纸压实了再一层层叠上去的,外面还上了亮光漆,报上的新闻仍然清晰可读。上漆固然美观,可能也为防水。伸手摸摸,如砖一样硬。除了墙,房子本身是木结构,屋顶为木瓦。后来知道这前廊是后加的,不只为纸屋挡风雨,也为它挡了新英格兰的霜雪。

门没有锁,有小纸条欢迎访客自由出入,但希望每人乐捐一块五美金,放进桌上的信封,离去时把信封摆在邮箱里,再把小旗子竖起来,日后自会有人来取。

暮色渐合,我们进得门来,就在墙上找开关,又看见一张小纸条,写着“有光”,并有一箭头指向下方,正是电灯开关。开灯的动作就仿佛回应纸条上的句子,意谓“就有了光”。看来,照顾这纸屋的人,还有些幽默感,我们三人不觉笑了。

有灯,当下一亮。这纸屋里有桌椅、书架,有钢琴、台灯,还有收音机及老爷钟。有砖砌的壁炉,炉上有板;有木制的窗框,窗上有帘。如果不注意看,这室内,一如寻常家居。这样的纸屋,是怎么样也想像不出的。后来听说了,这小屋一共用了十万份报纸,糊纸的浆糊都是主人用面粉和水自己做的,跟我小时候家里糊花纸门自制的一样;不过他们还加了苹果皮。

我们一样一样仔细看,原来钢琴是真的,仍可以弹奏。只是琴身用报纸卷层层包住,收音机柜子也是如此,且还看得见报上都是胡佛竞选美国总统的消息;而书桌的报纸,则全是林白飞越大西洋的头条新闻。至于那老爷钟,钟座所用的报纸卷包括了美国四十八州首府报纸的刊头。当时的美国没有阿拉斯加,也没有夏威夷。流光如矢,有时真令人觉得恐怖。

然后就看到墙上挂的纸屋主人的照片了,他们是斯坦曼夫妇,日期是一八九六年。先生是机械工程师,一九二二年开始盖这样一栋房子当做度夏的别墅,纸窗帘则是太太的手艺。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八年间,他们平时住剑桥,暑假才住在纸屋里。当时纸屋已有水有电,但没有浴室,也没有厨房;他们在哪里洗澡,又在哪里煮饭,就不得而知了。辛辛苦苦盖了纸屋,但后来为什么又不住了呢?环顾四周,所见的一切都说明时间停留在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末,是不是紧接着就是一九二九年的大萧条,所以情况有变,他们不再回来了?

离开纸屋后,只几分钟就到了岩港。在港口找到一家餐馆,龙虾王终于吃到了一只清蒸的全虾,算是补上了前次的缺憾。我问他:“明知以沙雕刻与用纸造屋都不会长久,那又为什么如此费心费力呢?”他若有所思地答道:“也许人类想要在暂时寄居的世上留一些曾经驻足的痕迹罢!”

这些日子为大陆版我的系列校稿时,发现这系列中的两本书,《一样花开》是我最早的散文集,《为彼此的乡愁》则是最近的。忽然想起一年半前所看到的沙雕与纸屋来。《一样花开》的书题来自黛玉的《问菊》:一样花开为底迟?迟,也还是开了。一篇篇看过去,早期的悲壮些,字里行间依然令我落泪;近期的潇洒些,已略有逍遥之意。瞬息之地如何谈及永恒?不过是留一些印记罢了。

二○○九年四月一日于香港

内容摘要:

  童元方的创作文类有论述和散文,以散文为主。作者随感随写,文笔优美,其杂记散文,透露出作者为学的认真态度,亦呈现生活中文学与科学交织出的天真浪漫,其作品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文学、科学与哲学的边缘,科学与诗的契合,将两种文化作尝试性的冲撞。本书是童元方最近两三年写的散文所结的集子。  这是我最近两三年写的散文所结的集子。大部分是在香港写的,也偶有在台,或在美写的。要起一个与内容多少相关的书名,总是朦胧地想起一个英文字“Nostalgia”。相应的中文呢?是乡愁,还是忆昔?或是乡愁与忆昔兼而有之?却因此想起两三个小故事来。……  这三个互不相干却都含有“Nostalgia”这个字的小故事,如同水面上的浮叶,不时在我平静的心湖上飘去飘来。用“FarMutualNosstalgia”“为彼此的乡愁”,作为书的名字,献给那些正在怀乡、或在忆旧,满天颤抖的、或已化为泥土的万千秋叶,与一望无际、万古销沉的萧瑟秋天。【作者简介】  童元方,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美国奥立冈大学艺术史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中文著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为彼此的乡愁》。英文著作有:TwoJourneystotheNorth:AComparativestudyofthePoeticJournalsofWenTien-hsiangandWuMei-tsun。译作有《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与《风雨弦歌:黄丽松回忆录》,另译有明代女子曹静照、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梁德绳的诗,收在WomenWritersofTraditionalChina一书中。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为彼此的乡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6104119
如需购买下载《为彼此的乡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合肥出版单位黄山书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为彼此的乡愁是黄山书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