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4.0
新媒体时代,影像存在几乎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影像媒介将人的生存环境都变成了美学场,这个美学场的核心便是“感性”。感性的狂欢既是反美学的,更带来了严重的伦理问题。本研究抓住媒介和美学的共同核心问题:感性,试图理解电子媒介如何楔入我们的感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分析影像媒介对人的生存的影响——能否克服精神的荒芜,重建灵魂的家园并担负起守望彼岸的职责。因而本文首先研究影像媒介“是什么”,“为什么是”以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其存在形态、演变根源以及价值维度进行研究。然后以电影、电视、新媒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从不同侧面寻找影像存在的症结所在。在现象分析基础上提出影像存在的“可能性”维度——影像之美:现象美、符号美和伦理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像启蒙”的观点:在媒介意义上,认识和理解影像媒介,从而控制和使用媒介;在人文意义上,挖掘影像的理性力量,运用影像媒介实现对理性的重新启蒙——呼唤理性,但不是理性主义,而是建立感性与理性均衡的人,也是获得更多自由与解放的自我实现的人。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感性感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影像存在
第三节 影像存在中的美学与伦理问题
第二章 感觉与媒介
第一节 媒介是感觉的延伸
第二节 感觉与审美
第三节 影像媒介:身体与距离
第三章 电影影像:以经典改编为例
第一节 美学转向:身体——精神——身体
第二节 媒介变革:综合——单一——综合
第三节 改编实践与观念
小结:经典影像化的启示
第四章 电视影像:从“景观”到“奇观”
第一节 拟态环境、媒介事件与媒体奇观
第二节 从选秀类节目看“娱乐奇观”
第二节 从奥运传播看“体育奇观”
第四节 以电视为主导的“灾难奇观”
小结:“奇观”下的快感与冷漠
第五章 新媒体:狂欢的“日常生活化”
第一节 新媒体的美学问题
第二节 生命之轻——网络游戏对感觉的重塑
第三节 自恋与虚无——网络色情下的爱情与文学
第四节 感性“革命”——从“审丑”到“恶搞”
小结:狂欢的日常生活化
第六章 影像中生存:困境与希望
第一节 现象之美:真与距离
第二节 符号之美:意境与解蔽
第三节 伦理之美:情感与关怀
总结 兼谈影像启蒙
参考文献
后记
《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如果说伦理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伦理本义上就是意味着“人的驻留地、赋予人以人性的生存。”那么本文所指的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有二具基本维度,其一是运用普遍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考量影像存在的道德性问题,得出媒介存在应然的伦理价值;其二是分析影像存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平台,目的在于“在具体的问题处境中研究决断的一般程序和可能达成共识的有效规范”。洪艳所著的《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的探讨更接近于媒介的应用伦理批评,因此伦理在这里不能等同于道德,更多指向“应然”的行为准则,它以媒介的“真”为根基,通向以人的解放为目的的“美”,也是最高的伦理需求。《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主要内容简介:媒介时代影像存在几乎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以电影、电视、新媒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从影像存在“所是”和“应是”两个维度,试图理解电子媒介如何楔入我们的感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分析影像媒介对人的生存的影响——能否克服精神的荒芜,重建灵魂的家园并担负起守望彼岸的职责。《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由洪艳所著。【作者简介】洪艳,女,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四川大学新闻学硕士,浙江大学文艺美学博士。现为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媒介批评研究,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评论文章,表达自己对媒介的认识、理解和批判。作为70后,经历了中国近30年社会和文化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强烈冲突,促使作者从媒介入手直面问题,在媒介、社会与人的关系中探求人的生存、价值与尊严。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青年学术丛书 | ||
9787010099965 如需购买下载《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是人民出版社于20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06.2 的主题关于 电子设备-传播媒介-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