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
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封面图

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

滕梅, 著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16.0

书籍简介:

本文旨在研究翻译政策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其视角超越了对翻译活动单纯语言层面的探讨,拟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研究中国1919年以来的翻译政策,将翻译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

书籍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2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Policy

1.2.1 Toury's Norm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olicy

1.2.2 Hermans' Norm Theory

1.2.3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Policy in This Book

1.3 Scope of the Research

1.4 Description of Primary Methodology

1.5 General Layout of the Book

Chapter Two Rationale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2.1.1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2.1.2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

2.1.3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2.1.4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2.1.5 Vermeer's Skopos Theory

2.2 The Re-location of Translation Policy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2.1 The Realistic Existence of Translation Policy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Policy

2.2.3 Translation Policy and Its Position in Holmes' "Map".

2.2.4 The Re-location of Translation Policy Research

Chapter Thre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in Cultural Transition Periods

3.1 1919--1949

3.1.1 Translation in the May 4th Period

3.1.2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Civil War Period

3.2 Translation since 1976

3.2.1 The New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3.2.2 A Series of Regulating Measures

3.2.3 Progresses in the New Era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Chines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in Cultural Stabilized Periods

4.1 1949--1966

4.1.1 Organization and Plan of Translation Work by thc State

……

Chapter Five The Functions of Translating Institution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hapter Six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Appendix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内容摘要:

《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由七章组成。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法,对“翻译政策”的术语及其在《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中的范畴进行了界定,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选题范围,简述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的写作框架,并对研究范围和个案分析时的选材依据作出说明。
第二章为有关翻译政策的理论框架构建,在总结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翻译政策应重新纳入霍尔姆斯(Holmes,1972)翻译研究学科中的理论研究范畴,为其在翻译研究中定位,确立其重要性和学科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具体规划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各种可能性。系统阐述了翻译政策(包括成文和不成文两种)与翻译活动的辨证关系,以建立本研究的系统性理论基础,提出翻译政策对翻译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借鉴社会学、意识形态、文学等相关领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由于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政策会有不同的特点,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历史被分为转型期和稳定期,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加以讨论。通过研究翻译政策作用于翻译活动的普遍性规律,辅以不同时期翻译政策的具体分析,对我国重要翻译政策的体现或制定的来龙去脉及实施的效果进行厘定,并分析具体翻译政策对翻译活动的目的、作家和作品的选择、策略的选择及文本内容.的增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根据哈贝马斯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观点,系统的集中体现就是政策、法规等对社会活动等的控制,尤其是对个人的控制。但是,文化和政治等所形成的系统并非一戍不变,其与社会的变革以及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并随之发生变化。在文化的转型期,政策的控制相对放松,翻译过程中参与(包括译者)的自由度增加;而在文化稳定期,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程度较高,个人的自由度则减少。所谓政策,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国家、民族在文化、阅读心理和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反映。翻译政策主要受接受国的政治需要和政治环境制约,不同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体现不同的翻译政策,政治因素与环境决定了翻译政策的走向。翻译政策也约束了译者,使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一直受到当时、当地的政治气候、国情与政策的影响,个人的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服从于政治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说,译者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神话”,因为政策对译者拥有强大的约束力。
第五章着重探讨了翻译机构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机构作用于政权与译者之间,既是翻译政策的执行者,同时又是沟通译者与政府的桥梁,在下情上达和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政策的维度来看,翻译出版的经济原因应该从属于政治原因,尤其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经济因素必然会对政治因素让步。
既然翻译政策左右了翻译行为,那么在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加,翻译作为联系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手段,更需要制定出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翻译政策。《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的第六章在前期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翻译政策的标准和原则,以期出台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及切合实际的翻译政策。提出国家应该对翻译活动进行有序、有限的控制,例如策划、制定或完善翻译法规,由政策控制转向法律控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支持政策性产物。
在第七章,作者对全书作了一个概况性的总结,提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的可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0739106
《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研究是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9.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59 的主题关于 翻译-语言政策-研究-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