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到语法
从语义到语法封面图

从语义到语法

彭利贞,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4.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浙江大学中文系钱江新潮文丛之一种。语言成分的句法表现是该成分语义的投射,语义实现为句法形式的过程非常复杂,也是当代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语义到语法》在现代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现代汉语为观察对象,从语义出发,深入地探讨了词项的语义结构、情态等语义范畴、结构成分的语义关系等语义要素的句法形式表现,视角与研究方法新颖、语料丰富翔实、论证细致缜密、观点富有新意,对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书籍目录:

摘要绪论第一章 从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 第一节 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 1.1 语义分解与语义成分的溢出与隐入 1.2 语义成分溢出与隐入的表现 1.3 不同视角的解释 1.4 语义溢出的可能动因 1.5 小结 第二节 语义成分的缺损与补偿 2.1 语义成分的强制体现方式 2.2 语义缺损的形式补偿 2.3 语义成分的缺损与自足 2.4 语义缺损与语形粘着 2.5 小结 第三节 体标记对情态解释的限制 3.1 不同体标记对情态的反应差异 3.2 与“应该”同现的体标记 3.3 与表道义的“应该”同现的体标记 3.4 体标记歧义与“应该”的歧解 3.5 小结 第四节 “没”对情态解释的限制 4.1 “没”的现实与情态的非现实 4.2 “没”对情态动词多义的滤除 4.3 动力情态的内部差异 4.4 “没”对“致能条件”的否定 4.5 从否定致能条件到否定现实事件 4.6 小结 第五节 指示代词远近义的文化认知 5.1 空间的远近 5.2 时间的远近 5.3 人称的远近 5.4 信息的远近 5.5 现实与非现实的远近 5.6 态度和感情的远近 5.7 小结第二章 使役语义的句法表现 第一节 使役语义的语形表现层次 1.1 使役语义的结构形式 1.2 使役语义的形态形式 1.3 使役语义的零形式 1.4 小结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使宾动词 2.1 使宾动词的句法语义界定 2.2 使宾动词的语义类 2.3 使宾动词实现功能时的形式 2.4 使宾动词的语义结构 2.5 小结 第三节 使宾动词句及其相关句式 3.1 使宾动词和使宾动词句 3.2 动结式动词及其句式 3.3 领主属宾句 3.4 存现句 3.5 小结第三章 情态解读的句法限制 第一节 情态解读的情状限制 1.1 情状与情态的关系 1.2 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 1.3 动态情状与根情态 1.4 小结 第二节 同类情态的组配规则 2.1 动力情态内部组配 2.2 道义情态内部组配 2.3 认识情态内部组配 2.4 小结 第三节 “着”对情态解读的限制 3.1 “着”的内部差异与情态差异 3.2 静态持续体与认识情态 3.3 动态持续体与非认识情态 3.4 “着”的分化与情态歧解 3.5 小结 第四节 词尾“了”的情态反应差异 4.1 情态对词尾“了”的不同反应 4.2 词尾“了”的情态反应 4.3 “了”的情态反应 4.4 词尾“了”的歧义与情态歧解 4.5 小结 第五节 句尾“了”的情态敏感 5.1 “了”不是体或时态成分 5.2 祈使句中的情态成分 5.3 “了”的显性情态动词允准 5.4 “了”对情态的敏感反应 5.5 “了”的情态粘着 5.6 小结第四章 分类与结构中的语义问题 第一节 “很有NP”的两种语义结构 1.1 NP的内在差异 1.2 “很有NP”的分布与功能 1.3 “很有NP”的语义结构 1.4 小结 第二节 副名组合式中的语义关系 2.1 义成分的省略或脱落 2.2 名词性成分的谓语地位 2.3 名词性成分的描写性 2.4 变换中表现的语义指向 2.5 小结 第三节 名句生成的不同语义层次 3.1 语用名句 3.2 语义名句 3.3 名句的句法特点 3.4 小结 第四节 语素分析中的同一问题 4.1 语素的组合与聚合 4.2 音节、汉字和语素 4.3 语素确定的方法 4.4 语素同一中的语义因素 4.5 小结 第五节 词类标注中的标准同 5.1 词的兼类 5.2 词与短语 5.3 词项的分合 5.4 小结第五章 语义关联的语法表现 第一节 意合假设复句的非关联词标记 1.1 呼应式平行结构 1.2 体与情态特征 1.3 结果补语假设分句 1.4 语气呼应 1.5 特定的词汇 1.6 小结 第二节 意合转折复句的形式标记 2.1 语义的相反或相对 2.2 肯定否定的对立 2.3 前后分句的对比 2.4 时间前后的对立 2.5 现实与预料相左 2.6 小结 第三节 语篇语义连贯的形式表现 3.1 中介语的诸层次和语篇层次 3.2 中介语语篇的基本特征 3.3 语篇的中介语特征产生的原因 3.4 小结 第四节 修辞对语法的选择影响 4.1 作为选择过程的修辞 4.2 一个不无意义的假设 4.3 修辞过程对汉语语法形式的选择 4.4 语体风格对语法的选择 4.5 小结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语言成分的句法表现是该成分语义的投射,语义实现为句法形式的过程非常复杂,也是当代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彭利贞编著的《从语义到语法》在现代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现代汉语为观察对象,从语义出发,深入地探讨了词项的语义结构、情态等语义范畴、结构成分的语义关系等语义要素的句法形式表现,视角与研究方法新颖、语料丰富翔实、论证细致缜密、观点富有新意,对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彭利贞编著的《从语义到语法》从语义出发,考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在表达这些语义时的语法形式,特别是语言成分得到某种语义解读时的形式限制,讨论的对象都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很具体的现象,基本的目的是想说明:语言符号的语义决定了它实现该语义时的形式,而形式对语言单位的语义表达也具有限制作用。 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五章,约23万字。 绪论部分简要说明了本书的来由、内容的编排、涉及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从词项的语义出发,对该词项的句法表现进行解释,每一节以某一类词或某一些词作为观察对象,认为词的句法表现很大程度上由该词的语义结构决定,而该词的句法上的种种表现,也应该能从它的语义结构上找到根据。该章讨论的对象包括:词项的语义的溢出和隐入、“对待”类动词的语义缺损与补足、情态动词“应该”的语义解释的形式限制、否定标记“没”对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语义表达的限制作用、汉语社团认知心理对指示代词“这”、“那”分布的影响。 第二章讨论了现代汉语的使役范畴。首先讨论了使役语义在几种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表现层次,即语法结构层次、形态变化层次、零形式层次,然后集中考察了现代汉语使宾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对比地分析了两组动词及与使宾动词句表面上相似的几种句式,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出发,发现了这类动词语义特征与句法表现的对应。 第三章以情态语义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动词的情状、情态动词同现时的位置关系及体范畴对情态解释的影响,以进一步说明语义解释过程中句法因素所起的作用:动词的情态状小类,情态动词再现时本身之间的位置排列关系,“着”、“了”等特定的体标记都对现代汉语多义情态动词的解读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动词的情状特征、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性质,也可能以情态为参照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第四章讨论了语法成分分类和结构中的语义问题,主要讨论了“很有NP”这一歧义组合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副名”组合中副词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实质、名句生成的不同层次、词及语素同一分析中与语义相关的一些问题。 第五章讨论了句际间语义关联的语法表现。先讨论了两种“意合”复句,即假设复句和转折复句的非关联词标记,认为意合复句分句间天然地具有某种语义关联,虽然没有典型的关联词语,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关联词之外的形式识别手段。然后在更大的语境中观察了语义关联的形式表现,以中介语篇为观察对象,以语篇层次的意义与形式的不对应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语篇中句际语义关系的形式表现。最后还以“选择”为核心概念,讨论了语法与修辞的关系。 结语部分归纳了各章节所讨论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对《从语义到语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的说明。 【作者简介】 彭利贞,江西会昌人,1965年1月生。1984年毕业于赣南师院。1991在杭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为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汉语史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句法、语义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从语义到语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99282
如需购买下载《从语义到语法》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从语义到语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 的主题关于 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语义-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