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2.0
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荀子对中国的影响既深且巨,以至于谭嗣同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仁学》二十九) 的论断,武树臣更直接认定荀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素王”。 并且,荀子在世时,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评价其人其学了,如果这可以算作荀学的话,那么荀学已经存在了两千余年。
导论 第一章 崩溃与重构:荀子思想的背景与主题 第一节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礼坏乐崩 二 诸子蜂起 第二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一 从荀子的批评言论推断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二 从荀子思想体系推演看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三 从百家思想之主题看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第二章 天人之学: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上) 第一节 天神隐遁与人的觉醒 一 天神隐遁 二 人的觉醒 第二节 天之二分与天人分合 一 形上之天与形下之天
导论 第一章 崩溃与重构:荀子思想的背景与主题 第一节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礼坏乐崩 二 诸子蜂起 第二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一 从荀子的批评言论推断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二 从荀子思想体系推演看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三 从百家思想之主题看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第二章 天人之学: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上) 第一节 天神隐遁与人的觉醒 一 天神隐遁 二 人的觉醒 第二节 天之二分与天人分合 一 形上之天与形下之天 二 由合而分与由分而合 第三节 天人之际与人之安顿 一 天人相分与群体之挺立 二 不求知天与人类之自觉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天人之学 一 道之多义与人道之凸显 二 礼乐重构与个体之消解 第三章 人性学说: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下) 第一节 性之二分与性道并举 一 实然之性与应然之性 二 性与道 第二节 性伪分合与善恶之争 一 性伪分与性伪合 二 道性善与倡性恶 三 孟荀性论之关系 第三节 圣凡同性与习染之别 一 圣凡同性 二 习染之别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人性学说 一 礼乐重构与人性不美 二 荀子性论之得失分析 第四章 一体两翼:礼乐制度的基本构架 第一节 隆礼重法 一 隆礼 二 重法 三 礼主法辅 第二节 乐为礼辅 一 乐者乐也 二 美善相乐 第五章 立道用术:礼乐重构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王道理想与霸道之途 一 先王与后王 二 王道与霸道 三 反战与议兵 第二节 重义兼利与富强之路 一 重义而兼利 二 惠民而爱民 第三节 君民本末与君臣之际 一 君舟民水与立君为民 二 尚贤使能与臣为君具 三 以道事君与持宠之术 第六章 认识论与逻辑学:礼乐重构的附产物 第一节 以解政治之蔽为特色的认识论 一 解蔽的政治意蕴 二 荀子解蔽之“蔽” 第二节 以政治正名为目的的逻辑学 一 荀子逻辑学的正名立场 二 荀子逻辑学的缺陷分析 第七章 内在张力:礼乐重构与苟于思想的两面性 第一节 礼之拓展与仁之退却 第二节 重智与重德 第三节 尊君与爱民 第四节 重人与重法 第五节 汇通百家与党同伐异 第八章 荣辱兴衰:礼乐重构视域中的苟子之定位 第一节 历代对荀子的评价 一 从孟荀并称到大醇小疵 二 从大本已失到全是申韩 三 从零星肯定到重光荀学 四 近代的排荀与尊荀之争 第二节 荀子的学派属性 一 学派之争述评 二 荀子属于儒家 三 荀子不是歧儒 第三节 荀子: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一 荀子不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 集大成论断形成的思想根源 三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参考文献 后记
荀子思想围绕“礼乐重构”主题展开:“天人之学”和“人性之论”乃其理论奠基;“宽猛相济”和“崇礼兴乐”是其制度设计;“王霸之途”和“理国之道”乃其思想关切。在此人文思想演绎进程中,荀子坚持了中国儒家人本主义基本立场,同时亦采取了通权达变之方略举措;荀子的认识论与逻辑学亦乃其礼乐思想重构之衍生品。故尔,若要通透理解荀子思想之所谓“矛盾”,亦须从“礼乐重构”主题入手;评价荀子亦然:荀子并非习俗所云“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而是站在儒家立场上的“先秦思想总结者”。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荀子思想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86916 如需购买下载《荀子思想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1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荀子思想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65 的主题关于 荀况(前313~前238)-哲学思想-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