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
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封面图

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

马建强,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近代活跃在中国新式教育舞台上的著名教育家为经线,以这些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故事为纬线,用教育视野、散文笔调、历史方法、故事手段,展现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原生态场景,把真实、生动、具体的教育故事告诉读者,为今天的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特征、时代特征,让读者自主体验、感悟、借鉴其中的教育智慧。本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具有较强的史料参考价值、普及性、文化性和可读性,能促发今天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读者的情感,激发今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可作为教师培训的成长读本,对文史爱好者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书籍目录:

严复:教育就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蔡元培:中小学不办好怎么会有好大学?

梁启超:培育新民,为当今中国之第一急务

张伯苓:不认识体育的人,不应该做学校的校长

徐特立:一生最爱是小学

经亨颐:“与时俱进”的教育家

黄炎培:“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合二为一就是职业教育

陈独秀:我是一个迷信教育的人

李叔同: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

鲁迅:另一张面孔是教育家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陶行知: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匡互生: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人

陈鹤琴:中国儿童教育的圣人

毛泽东:我的终生职向是教育

叶圣陶:中国语文教师第一人

钱穆: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

钱基博:只愿教书的聪明人

朱自清:语文教学方面的全才

老舍:我会兢兢业业地办小学

附录一骆憬甫:清末民初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纪事

附录二《教育短波》: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小学教师的福音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我们迷路了吗?

假如我们是一批旅游者,迷路只是一段意外的插曲;假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迷路,我们可能要面临非常久远的麻烦。这样的假设似乎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可笔者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促使把这样的问题摆出来,以提醒从事教育的人应把辨清道路和明确方向作为每天的习惯。教育的回头看、左看、右看,都有极重要价值。

辨别教育的方向,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有一个准确的、根本性的定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最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己任的中国教育更需要这样的精神。那么,对“时”和“地”的研究就是大事。就“时”来说,目的指向是现实,但想弄清现实问题,却往往必须要研究历史。因为现实中经常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历史所展示的规律,却经常帮助我们找到打开现实问题的钥匙。尤其是教育的复杂性逐渐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见得今人比古人更深刻。也许我们沾沾自喜于日新月异的现代新技术和丰富得过剩的物质条件所带来的甜头,但我们不得不应付在教育核心问题上的迷离所带来的混乱。比如长时间遗忘了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就有失去方向的危险;如果大规模的教育游离于航线之外,那就有失去控制的可能。这些不顺耳的说辞,对时下的“教育多动症”,也许可以唤起疗救的警觉和反思。

按着这样的思路,一路捋来,不难发现,我们严重忽视了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个“黄金地段”。

这一“黄金地段”,就是中国的近代教育史。

除了几个研究人员,好像很少有人真正打开过近代教育史。似乎那段历史因为有更激烈、更引人、更抢眼球的情节,例如战争、饥饿、改朝换代等,教育反而成了灯下黑。救亡时代过去了,我们可以用平常心来展开近代教育这片天地,来发现这片离现实最近的“黄金地段”:这里有如繁星满天般的教育大师群像,这里有现在听起来依然发聋振聩的金玉良言。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严复、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徐特立、鲁迅、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等,包括毛泽东,这些跨越世纪的巨人们,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情结与博大的教育情怀,都对教育有着立体、深入的,尤其是立足于改造现实的思考和研究。这一个阶段,对教育现实性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前承泱泱东方古老帝国,后启现代民主共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最强音是教育救国。把教育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把自己的激情、智慧与青春都和盘托付给了教育,这几乎是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百川归海般的坚定选择。而这个选择的支点是教育可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可以“改造旧国民、培育新国民”,可以“新我们的国家”。这是在走了很远的路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救国、强国必先改造被愚弄了千年的民众:这必须靠教育。

但是挽救民族危亡该靠什么样的教育呢?该搞什么样的教育呢?老式科举教育是确定不行了,现成的样板是搞西式教育或东洋教育。于是,一股洋式办学风热热闹闹大刮起来,结果这些学校培养的“外国人”在当时的中国根本用不上。走了一段弯路后,才终于有了晏阳初跨进泥巴墙搞平民教育,才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才有陈鹤琴的活教育,才有经亨颐的纯正人格教育,才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这是真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教育。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段教育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教育的精神:脚踏泥土,融进民众;播种理想,改造生活。

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舍身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壮观风景。他们的足迹颇多昭示: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该怎样办教育?现实教育与古老传统有什么关系?中国教育与西方文明有什么关系?等等等等,这些大师对此都有很具体的思考、很成功的实践,与现在的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当现在我们才来追寻这些大师们的足迹时,就会感到很深的遗憾:为什么这么迟才做这样的事?为什么这么久无视这片“黄金地段”?这让我们走了多少冤枉路啊!

还有,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一个经常性的困惑是角色定位问题。也许没有了救亡问题,教育的指向有所宽泛的缘故,大家很多时间纠缠一些技术问题、细节问题,而教育的本质问题,尤其是教育哲学问题,却被束之高阁,于是就自然出现角色定位的疑惑。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从事与心灵密切相关的灵魂工作,只是认为自己不过在做一种“为稻粱谋”的技术工作而已,同与机器或商品打交道没有什么大区别,自己的思维也因此变得程式化。笔者称之为教育工作的迷路者。追寻近代教育大师的足迹,不由你不思考这个问题,不由你对教育工作有个重新定位。或许,在这个追寻过程中,你会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冲动与智慧泉源。

到了开发这片“黄金地段”的时候了。也许马建强先生的这部《追寻近代教育大师》将成为这一工程“破土动工”的标志,其深入浅出的叙事,其提纲挈领的把握,其激情灵动的阐述,都能展示出马建强先生的治学功力和对中国教育的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文字,不觉已感到大师们的智慧和情怀所带来的震撼;追寻着大师们的足迹,不知不觉间自己对教育的责任也清晰起来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人民,这是我的事情。

内容摘要:

  本书深入浅出的叙事,提纲挈领的把握,激情灵动的阐述,都能展示出作者的治学功力和对中国教育的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文字,让我们一起追寻大师们的智慧和情怀,追寻他们的足迹。在这个追寻过程中,你会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冲动与智慧泉源。  近代中国是一个前承泱泱东方古老帝国,后启现代民主共和国家的重要时期,而这个阶段的教育特殊性无疑影响着整个中国未来的命运。本书辑录了众多近代中国最优秀的教育大师,如严复、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徐特立、鲁迅、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等等,包括毛泽东,这些跨越世纪的巨人们,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情结与博大的教育情怀,都对教育有着立体、深入的,尤其是立足于改造现实的思考和研究。这一个阶段,对教育现实性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作者简介】  马建强1967年生,江苏金坛人。曾任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出版社编辑。现为江苏某杂志社副总编,副编审。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国家十部委联合表彰),荣获2007年度《中国教育报一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教育寻根丛书
9787504140869
如需购买下载《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56 印数 5100

书籍信息归属:

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9.5 的主题关于 教师-教育史-中国-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