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巴蜀书社
年代:2013
定价:52.0
本书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入手,深入探索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及文献思潮演进。创作方式更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文章作角度新颖,论述有据,别开生面,对于真实揭示现代文学的本来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论 为什么追问“中国现代文学”
一 “现代性重估”中的“现代文学”
现代性:从“重估”开始?
为“现代性”所遮蔽的文学
从时间到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之“传统”
二 “现代文学”之惑与“民国文学”之议
“新文学”
“现代”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民国文学”
三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作为自我“心声”的批评概念
批评概念与中外文化
正名:从历史的清理开始
第一章 重新定义的“文学”时代——现代中国文学总体特征
一 现代中国的“文学”定义
现代“文学”的产生
“改良”之“文学”
“革命”之“文学”
二 繁复的“传统”
需要“传”的“统”
“统”还在“传”
“反传统”成为“传统”
三 中国现代文学所依托的“文化”
“文化”进入现代中国
进步的,保守的与观念形态的
从文化反思到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概念
一 一点辨析:新文学的文体分类与“文化殖民”
小说界革命与现代小说概念的生成
近代以前的“小说”概念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
中外文学交流与现代“小说”概念的确立
二 “诗歌”:如何产生?
“诗歌”之源流
“诗歌”在20世纪20年代的使用
新诗发展的三种构想
开掘诗内部的“歌”
三“话剧”的定名及反响:聚焦于1928年
定名——“话”的因子的张扬
反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观照
四“小品文”如何“闲适”
“闲适”话语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的“闲适”热
“闲适”理念的中外文化资源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的思想概念
一 “民族”
二 “世界”
三 “进化”
四 “新民”
五 “心力”
六 “个人”
七 “自我”
八 “民主”
第四章 文学思潮、创作方式与批评术语
一 “写实”考:以1915年至1936年为中心
“写实”概念在“五四”新文学中的两重形态
写实与写本质
“写实”产生的语境
二 “自然主义”的坐标
“自然主义”进入中国
一株开过花却未结出硕果的树
“不可调和的敌人”
三 “感伤主义”:泛用和误用
“感伤主义”的提出
“感伤主义”的内涵
“感伤主义”的模糊性与阐释的有限性
四 “诗的经验主义”是什么
胡适与“诗的经验主义”
“经验”与文学的“主义”
从生活经验到诗歌经验
五 “创作方法”的勃兴与式微
“创作方法”的勃兴
“创作方法”质疑
“创作方法”还是“艺术方法”
六 “纯文学”辨
“纯文学”的来历
“纯”与“不纯”
“纯文学”的历史命运
七 “文学性”: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文学性”话语的多重歧义
在理论“预演”与实践“命名”之间
八 “公共领域”在中国
“公共领域”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欧洲经验与中国语境
廷伸思考:“普遍化”与“特殊化”
第五章 “革命”词语的专门史
一 多重“革命”内涵的重合与混杂
粱启超的“革命”
“革其王命”
压抑“革命”的“革命文化”
二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从特拉西到马克思
苏联文论与中国文论
审美和意识形态
三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阶级话语
“革命文学”论争
辨析:论争中的“阶级”表述
语境:“阶级”话语得以呈现的因素
未完结的追问
四 “大众”:如何建构?如何流变?——以《大众文艺》为例
“大众”话语的产生与流变
《大众文艺》前期的“大众”话语
《大众文艺》后期“大众”话语讨论
五 “人民”与“人民文学”之衍化
“平民文学”
“大众文学”
“工农兵文学”与“人民文学”
“底层文学”及其他
六 一个口号的历史考察:“写真实”
口号的诞生
“写真实”: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合流
重返“真实”:文学话语对政治话语的反抗
走向历史隐退:“新写实”浮出地表
七 “主流”何谓?
“主流”话语
从“主流”到“主旋律”
“主流-逆流”
后记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中的词语可以更好从书中学到我们所不了解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更好的学习《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中的知识,一起来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