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侧论稿
篱侧论稿封面图

篱侧论稿

柯汉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从宏观的理论层面和具体现实层面分别对文艺学和美学作了阐述。

作者介绍:

柯汉琳,1947年生,广东省汕头人,文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东方文化》杂志主编。   著有《美的形态学》、《日常审美心理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 艺术本质三论 关于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的思考 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论文学生产 文艺学结构体系的整体化及新学科建设构想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重读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马克思 1980-1990年度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文学史科学的反思第二辑 美:特殊的价值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

序第一辑 艺术本质三论 关于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的思考 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论文学生产 文艺学结构体系的整体化及新学科建设构想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重读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马克思 1980-1990年度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文学史科学的反思第二辑 美:特殊的价值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 论审美实践意象和美的创造 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 中间范畴与美学研究 丑的哲学思考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建立美的形态学:可能与意义——《美的形态学》引言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论“不平则鸣”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第三辑 仰望思想的星空——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 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 人文视野中的意义追询——论长篇小说《侏儒》和《晕眩》 关于历史小说问题——答澳门电视台记者问 批评短论三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思想性视野 当代文学与审美文化的价值审视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 审美教育与现代文化性格的构建 世纪之交:广东文化的裂变、困惑和历史抉择第四辑 批判探险个性化——关于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哲学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来祥先生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窥探后记

内容摘要:

柯汉琳教授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地跋涉和勤奋耕耘,正如他在美学专著《美的形态学》后记中所自述的,为着学术上的追求,他经历了许多苦涩与艰辛。他后来担任中文系、文学院的行政工作,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烦琐的行政工作,但仍不放松学术的思索与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术研究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学术研究,生命才充实。这在当今时代实在难能可贵。 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柯汉琳教授的学术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一种强烈的哲学意识。黑格尔曾说过,哲学科学的“再醒觉”必然引起艺术科学的“再醒觉”。这一点用来考察柯汉琳教授的一系列论文,可以发现,他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的收获,与他的哲学沉思和对哲学方法的掌握运用是分不开的。他的论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说理透彻,也与他的哲学思维的训练分不开。另一方面,他的论文也很注重理论性与文学性的有机融合,从而具有一种冷静中暗含着热情的特色。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篱侧论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64228
如需购买下载《篱侧论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篱侧论稿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01 的主题关于 文艺学:美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