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对比分析英汉语名词动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联结·整合”理论来解释人的大脑认知操作在名词动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和规律,分析名词动用能够营造特殊修辞效果的认知原因和意义,用实践调研来检验和完善理论结论。本专著对促进语言学的学科发展,提升社会对语言学的关注程度,以语言学研究带动语言文明的发展,及深化对名词动用和其他相关语言现象的认识,提高二语课堂相关教学的教学效果将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从“名词动用”术语说起
一、术语的选定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构词还是修辞?
四、小结
第二节国内外名词动用研究
一、语法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二、语用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三、认知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四、修辞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五、对比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研究
六、小结
第三节研究目标、任务与方法
一、名词动用研究与三个世界理论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任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英汉名词动用分类对比与异同探因
第一节英汉语名词动用异同分类对比
一、现代汉语名词动用的分类
二、英汉语名词动用的差异表现
三、英汉语名词动用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英汉语名词动用异同探因
一、英汉语名词动用相同点出现的原因
二、英汉语名词动用不同点出现的原因
第三章名词动用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节名词动用的原因
一、语言因素
二、语用因素
三、心理因素
四、认知因素
五、小结
第二节名词动用的条件
一、词汇语义条件
二、语用条件
三、修辞条件
四、语音条件
五、小结
第四章名词动用的认知机制
第一节转喻是名词动用的基本认知机制之
一、从动词义和构式义的关系看名词动用的转喻机制
二、从心理语言学对词义与句义关系的解释看名词动用的转喻机制
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名词动用的转喻机制
第二节转喻与隐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名词动用时的表现
一、转喻与隐喻连续体关系的类型
二、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关系在英汉语名词动用现象中的异同表现
第五章名词动用的理解和接受
第一节名词动用的理解过程
一、从语用机制的解释说起
二、联结过程
三、整合过程
四、联结-整合过程与名词动用的理解
五、来自认知主义符号加工范式的挑战
六、小结
第二节名词动用的接受与语言规范化
一、名词动用的语言规范问题
二、我国的语言规范化
三、名词动用现象的社会接受状况调查
四、名词动用与语言规范化的关系
五、小结
第六章名词动用表达与理解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调查设计
第二节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名词动用的理解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名词动用的表达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七章结论
一、本书的观点和创新
二、本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思考与展望
附录
附录1:名词动用使用情况问卷调研表
附录2:名词动用使用情况访谈基本问题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名词动用研究的内容与发展,着重阐明国内外关于名词动用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这一章为全书奠定重要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英汉名词动用现象的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表现,并着重解释造成异同的原因,尤其是认知原因。第三章从语用、心理、认知等方面解释了人们使用名词动用的原因。同时,整理和分析了使用名词动用的若干条件。第四章在前人基础上讨论了名词动用的认知机制问题,主要探讨了转喻和隐喻相互作用于名词动用过程时对英语和汉语的作用特征表现的异同及意义。第五章分析了名词动用的语言理解机制和相关的社会接受问题,初步提出“联结一整合”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原理,并用来解释名词动用理解过程背后的大脑基本运动内容。第六章记录并分析了一项关于名词动用社会使用状况、理解过程、接受特征的调查。第七章是结论,归纳全书的内容,总结本书所记录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今后的研究前景。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名词动用的认知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外语·文化·教学论丛 | ||
9787308071215 《名词动用的认知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杭州 | 出版单位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7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0 | 印数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