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58.0
《希望的原理》(三卷本)系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撰写的有关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苦和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即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时装、舞蹈、节庆等人类社会的各领域,并证明这些活动和现象是人类希望在人类文明中的表达方式。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学著作。
前言第1部分 报告:小小白日梦1.我们空虚地开始2.想要品尝更多的东西3.每天都沉浸在空想中4隐蔽与美丽的陌生隐蔽自己中途已经在家5.逃避与胜利者的回归向着大海闲烁的服装6.成熟期的愿望及其图像驽马夜夜磨长剑及时赶到某种新的娱乐的发明好客的机会7.年老的时候留下的愿望葡萄酒与钱袋追忆青春:对收获的愿望夜晚与家8.转折的标志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第3部分 过渡:镜中的愿望图像(橱窗陈列品、童话、旅行、电影、戏剧舞台)恩斯特·布洛赫年谱
《希望的原理(第1卷)》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该系列第一卷,包括《想要品尝更多的东西》;《成熟期的愿望及其图像》等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一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lJ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该系列第一卷。【作者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4日逝世于德国杜宾根,青年时代曾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史,而后作为自由作家活跃在慕尼黑、伯尔尼、柏林等地。1933年流亡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流亡美国。1949—1957年任前东德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61年移居西德,受聘杜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除了自编《全集》16卷、补充卷1卷之外,还包括多部哲学史著作、政论和传记。布洛赫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富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1959年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出版以来,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的寒流与暖流”等主题思想不仅激起了国际学界非同寻常的科学思维,而且深深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感情和生存意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希望的原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2755660 如需购买下载《希望的原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希望的原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1.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089.1 的主题关于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