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封面图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论述从孔子至明清的各主要思潮,总结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精神。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孔子再评价

一“礼”的特征

二“仁”的结构

三弱点和长处

四附论孟子

墨家初探本

一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

二墨家思想并未消失

孙老韩合说

一兵家辩证法特色

二《老子》三层

三所谓“益人神智”

荀易庸记要

一人的族类特征

二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三天、道、人

秦汉思想简议

一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

二天人宇宙论图式

三阴阳五行的系统论

四五行图式的历史影响

庄玄禅宗漫述

一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二人格本体论

三瞬刻永恒的最高境界

宋明理学片论

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

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

三“心”的超越与感性

四遗产的两重性

五《片论》补

经世观念随笔

一“内圣”与“外王”

二“治人”与“治法”

三经学与史学

试谈中国的智慧

一时代课题

二血缘根基

三实用理性

四乐感文化

五天人合一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孔孟  (1)孔子所维护的周礼,本是周公所建立的氏族贵族的规范化制度,其中包含着原始人道和民主遗风。古典文献与现代民俗学可相互印证这一点。  (2)但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必将消失的氏族社会中的人道意识却构成了孔学的中心。  (3)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奠下了始基。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4)“仁”的四个层面:(A)血缘基础,(B)心理原则,(C)人道主义,(D)个体人格。四因素的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用)理性”。  (5)最为重要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情感原则,它是孔学、儒家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  (6)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7)孔子仁学对中国民族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和它的优缺点。  (8)孟子的“仁政一不忍人之心一四端一人格本体”的内收路线。赋予心理情感以先验的形上性质,最终归结为道德主体性的建立。  (9)伦理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中国伦理学特点:一方面强调道德的先验普遍性、绝对性,另方面又强调此先验、普遍、绝对即在经验的感性、心理之中。体用不二。  (10)孟子奇特的“养气”说:理性凝聚(“集义”)为意志,人凭这种凝聚了理性的感性(“气”)能与天地相交通。墨子  (1)墨子思想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具有重大典型意义。  (2)强调劳动生产创造财富,是墨子思想基础。  (3)建立在“交相利”基础上的“兼相爱”“大同”空想是墨子思想的中心。  (4)人格神的专制主宰是墨子思想的第三根支柱。  (5)墨家传统并未消失,它以各种不同形态出现在农民起义和儒学异端中。近代中国的“墨学复兴”。  孙老韩  (1)中国辩证法应溯源于兵家,从而具有不同于概念辩证法的特征:(A)高度冷静的理智态度,(B)迅速抓住关键的二分法方式,(C)直接指导行动的具体实用性。  (2)老子将军事辩证法提升为“君人南面术”。“无为”的政治层与社会层含义。  (3)“道”是功能与实体混而未分的整体,不可以语言、见闻、经验去限定。老子辩证法并非对自然的认识而是生活的智慧。它的多义性和不可确定性的魅力。  (4)由老子的非情感的特征发展而来的韩非的冷酷的利己主义:对世事人情的周密计算。政治犹军事,人生乃战场,揭穿了一切虚仁假义而“益人神智”。  (5)重要不在认识真理而在如何运用知识,这种军事一政治一生活的辩证法给中国智力结构带来了影响。  荀易庸  (1)孔孟荀一脉相承,“一是以修身为本”,都注意了社会规范(外)与个体心理(内)的关系即人性问题。孟强调内(“仁”),荀强调外(“礼”)。(2)荀子对“礼”所作的历史主义的理性解释,从入的族类特征的高度来论证,是极为卓越的见解。  (3)“隆礼”、“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构成了以改造主客观世界为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比孟子更具有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  (4)荀子的“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并不矛盾。苟子思想与“顺天”的农业生产或有关系。  (5)《易传》建构起儒家的世界观,赋予“天”以品德情感色彩,把自然与历史贯串起来。既理性又情感,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  (6)动态过程的(《易传》辩证法与静态描述的《老子》辩证法的异同。  (7)《中庸))的内在论。  董黄  (1)与完成大一统专制帝国适应,各家学说逐渐合流,儒、道、法、阴阳为主干。儒家有深厚的农业小生产基础上的血缘宗法纽带为依据,它对各家的吸取改造。  (2)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作异质同构的类比联系,建构起宇宙论系统图式;以强调自然一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秩序。  (3)中国文官政教体制的建立。  (4)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说是天人宇宙论建构在科学思想中的表现。中医迄今保持其生命力,乃世界文化史的奇迹。  (5)秦汉不但在物质文明而且也在整个文化心理结构上为中国后代形成了模式和基础,是原典儒学的真正落实。  (6)阴阳五行宇宙图式长久渗入社会生活.给文化心理带来了各种优缺点,如乐观坚韧的整体精神、封闭顺从的奴隶性格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等等。  庄禅  (1)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  (2)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3)道似无情却有情:对生命、个体、感性的注意。  (4)玄学提出人格本体论。玄学三宗,各有特色。  (5)禅是中国产物,要求彻底破除任何对语言、概念、思辨、修养、权威的执著,才能“悟道”。  (6)瞬刻中得永恒,刹那间可终古.超越一切时空因果,“我即佛”。所以,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是这种人生境界才是“本体”所在。  (7)庄禅对中国艺术有重要影响,它的直观思维方式值得注意。  理学  (1)奠基、成熟和瓦解三时期。张载、朱熹、王阳明为代表,各以“气”、“理”、“心”为中心范畴,也是理学三派。  (2)由宇宙论到伦理学的内向理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的讨论都是为了重建以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  (3)从而,“人性”问题构成“天”“人”关键。追求个体心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感性存在,以达到“参天地”的不朽形上本体。这个本体是伦理又超伦理的。  (4)“义利之分乃人禽之异”,理性伦常与感性欲求的截然二分和尖锐对立。强调伦理律令非功利、非感性的立法普遍性。朱熹与康德。  (5)康德只讲“义”,理学又讲“仁”;但由于从本体上对感性存在的承认和肯定,使天入、理欲之分变得模糊。“仁”、“天”、“心”诸基本范畴既是先验理性的又是经验感性的。  (6)这个矛盾突出表现在“心统性情”命题中,“道心”与“人心”既对立又依存。  (7)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将由伦理走向宗教?  (8)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自然人性论与宗教禁欲主义。  经世  (1)政治化为道德,准宗教性的理学统治构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使官僚体制和中国社会更趋虚伪和腐朽。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治的依附性。  (2)陈、叶主功利,黄宗羲提“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王船山发现历史与伦理的矛盾,都意味与传统命题相背离,但由于没有进入近代社会,缺乏全新的哲学建树。  (3)戴震用认识论、章学诚用历史学来反理学,展示了同一方向。  (4)主要不是宋明理学而是“经世致用”,给中国近代改革者以思想的传统力量。  中国智慧  (1)中国哲学史的课题之一:探究文化一心理结构问题以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  (2)中国四大文化(兵、农、医、艺)与培育中国智慧形式有关系。自然与社会相同构的历史意识是中国智慧的重要特征,成为历史经验加入际情感的实用理性。  (3)“通而同之”(求同)以包容、吸取和同化外物而扩展自己,是中国智慧的特征之一。  (4)乐感文化:本体、无限、超越即在此当下的有限、现实中,中国智慧是审美型的。是审美而非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5)“自然的人化”与“天人合一”的新解释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李泽厚集
9787108028976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1 的主题关于 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