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台上古典,台下摩登;台上规范,台下张扬,这就是言慧珠——一个梨园界绝无仅有的个体生命,一个留下了太多谜团的女人。本书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追述言慧珠多彩、曲折的人生轨迹,解开笼罩在言慧珠身上的一个个谜团,还原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言慧珠,并通过生花妙笔反映了她代表的一类人的命运以及她所处时代的景况,以极富使命感的深度思考使读者在对人物、时代的拷问中得到启迪,是一部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
丛书总序一/刘厚生1
丛书总序二/王家熙5
引子/12
第一篇言家有女初长成/13
一、没落贵族的抉择/14
二、天上掉下来的尤物/19
三、欧风美雨的熏染/26
四、全北平的名媛就数她“野”/32
五、偷“梅”止渴/40
第二篇出水风荷分外红/49
一、披挂整齐凤翅飞/50
二、“言家班”换了个老板/58
三、两个美女对擂/65
四、梅边嚼蕊/80
五、北宗矩度南取灵动/96
六、平剧皇后/105
第三篇癫狂柳絮随风舞/113
一、狼图腾/114
二、和白云的“闪婚”、“闪离”/123
三、迷上了徐讦/129
四、银幕上的风情/139
第四篇听唱新翻杨柳枝/147
一、谁唤起窗外晓莺啼/148
二、繁弦急管唱东风/155
三、“我爱花木兰”/162
四、红装素裹七十天/169
第五篇东边日出西边雨/175
一、共谁同唱送春词/176
二、“我要演戏”/182
三、笔者和薛浩伟的对话/193
第六篇道是无晴却有晴/199
一、把栏杆拍遍/200
二、出访欧洲/206
三、有心情那梦儿还不远/216
四、墙头马上因缘好/226
五、载誉香江/234
六、百年“不”合/242
第七篇山雨欲来风满楼/247
一、梦断“言家班”/248
二、越割越长的“资产阶级尾巴”/252
三、山穷水尽/257
第八篇哗啦啦似大厦倾/263
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64
二、俞振飞的叙述/268
三、言清卿的叙述/271
四、仅存的一封遗书/278
尾声/283
后记/285
前言
这是一套为菊坛名家立传的丛书。第一辑六册,记述了六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生平。
京剧,是我国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戏曲剧种。其写意型、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构成的表演体系,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成就之高举世公认。京剧表演艺术的建设,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行内称为“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审美的有机统一体。在我国,京剧素有“国剧”之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全方位地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戏剧传统;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以四大名旦、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等为中心的大师群体,使这种代表我国民族戏曲特征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正是因为它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太宝贵了,也才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全力弘扬。不过,与表演艺术的成熟很不相称的是,京剧的理论建设与文字总结始终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做好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长年以来的愿望与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始终进行得不甚顺利、不甚迅速。那一直并未真正弄懂的“斯坦尼体系”,竞长期被作为指导一切戏曲工作的理论基础,甚至用以改造我们的舞台呈现方式。
十年动乱之后,欣逢盛世,治史修志工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京剧研究来说,不仅史材的发掘和积累更为广泛,而且观念的变化更具科学性了。特别是突破了数十年来干扰理论建设的左倾思潮,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菊坛名家丛书》的组编和出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很需要以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经验的总结来奠定基础。如“四大名旦”的艺术观,从总体而论,当均属写意范畴。但梅兰芳、苟慧生对写意戏剧观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梅、杨、余之后,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剧界继续着人才辈出的辉煌局面。本丛书第一辑的六位传主均属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名家。他们的成就和各自走出的路数,也有记录和研讨的必要,这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做了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立传的工作,出版了有关的系列专辑(虽然还很少、很不够),这当然都属于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本丛书开始为又一辈表演艺术家立传,迈出这一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象征着理论建设基础工程向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了。
这六位传主都是深受各界观众欢迎、能经受住演出市场长期考验的。他们都经过艰苦奋斗,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并为行内外所认可和推重。在六位名家中,除孟小冬外,我都很熟识,与他们都有较多的过往。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连续举办童芷苓、言慧珠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研讨他们的舞台艺术,从中引出了许多对于表演和教学很有价值的话题。记得1963年,我随童芷苓领衔的上海京剧院二团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路上协助她整理各种文稿,对于那期间演出剧目过少的问题,她就发表过很多有益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又在各种场合听她说过“让台不是个办法”的问题。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她当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仍然很有启示作用。她一直认为,她与言慧珠、李玉茹、赵燕侠不是四大名旦让台让出来的,她们那时都尽量争取多向四大名旦学习,在前辈的传、帮、带之下,通过艺术竞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套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童芷苓、言慧珠40年代初在上海打对台那种激烈竞争的盛况。她们的多才多艺、剧目的丰富多彩,如今青年演员可能已无法想象了吧!看了这几本书,回顾那些场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和今天还健在的赵燕侠、小王桂卿这些艺术家,能够在那样剧烈的舞台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威信,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成名成家所经历的时代,与他们的9币辈相比,“西学东渐”的势头似乎更为强劲,这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会有所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离民族化和“京剧姓京”的大格局。
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意,力图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展现这六位京剧名家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理念。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信,面对当今京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几位传主的成功经验是会给予我们不少启迪的。
2009年11月
后记
在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刻,我的心不仅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被一种茫然和沉重挤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八个月来,我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解读言慧珠不易,走进言慧珠的心里更不易,企图在纸面上写出一个立体的言慧珠尤其不易。
在京剧界,言慧珠是个有争议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将要跨入上海戏校大门的时候,就听说戏校有个漂亮的女校长,与此同时,有关她的微词却也时有所闻。进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她的种种非议更是不绝于耳。这是个艺术和人格极不统一的女人。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时我的生活方面、思想方面是极其紊乱,可谓集矛盾之大成于一身。”
治史要严,立传要实;说说容易,做做繁难。面对这样一个有艺术成就和人格缺陷的女人,我该如何勾勒她的一生呢?
当人类认识世界的要求,被凝固到创作方法上时,这就产生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教会我,人是环境的产物。要解读言慧珠,不可忽视三个要素,即:言慧珠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惟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她的个性、作风、品格形成的原因和她今后的行为逻辑。传记文学原本就是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庞大支流,因为它比较地强调如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作者的主观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在认识过程中被糅合进去,但“写真实”的创作要求必然制约着作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目光投向被描写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我在本书里不时穿插自己对言慧珠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评议,正是源于这一一原则。
写一个真实的言慧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素材必须真实。言慧珠撒手人寰已四十三年,带走了她一生中的许多隐秘。她的直系亲属,如哥哥言少朋、弟弟言小朋、妹妹言慧兰等都已相继去世。嫂嫂张少楼在美国治病。她唯一的儿子言清卿,对母亲的往事只有儿时的记忆。言慧珠生前的闺中知己,如“春明女中”的学友李惠荣等,也都相继离世。目前健在的施丹萍、傅玉英等,对往事已然模糊不清。唯思路清晰的许美玲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至今仍使我感怀不已。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查外调,虽然掌握了一些素材,依然难以明珠成(王非)。感谢校友王诗昌,把他多年前为写言慧珠电视剧的素材奉献出来,其中尤为可贵的是言慧珠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档案“自传”。它促使我下决心寻找言慧珠的死亡档案。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人事处的倾力协助,我终于翻阅了言慧珠的卷宗,看到了“自传”原本。但可惜的是,言慧珠的日记和五封遗书,已经下落不明。一场“文革”,天下大乱。大量资料的遗失,为后人的修史立传,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莫说是现存的有关言慧珠的各种文章,即使是言慧珠亲手书写的“自传”,也难免记忆失误。比如,她在“自传”里提到:“四三年春季,东北约了我去演戏……”明显与事实有误。言菊朋卒于1942年,《辞海》有关言菊朋条目记载也是18901942。言菊朋魂归道山,言氏兄妹从东北回北平奔丧,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自传”又说:“四二年冬和李宗义到过青岛”;“四三年岁末,应上海黄金大戏院之约,随李盛藻来沪”;“四四年春节,到南京去演唱……由南京回沪拍‘逃婚’电影……”。简直是一笔糊涂账。经笔者查阅《申报》,1942年12月24日至1943年元月31日,言慧珠正在“黄金”和“皇后”的童芷苓对擂。1943年7月2日,电影《逃婚》在大光明电影院首场公映。另据吴迎先生提供,言慧珠拜梅先生为师应为1942年10月下旬。言慧珠把所有的事都宕后了一年。红坤伶写“自传”,出错的笑话屡见不鲜。因为她们的一生经历复杂,社会交际广泛。据说有的红坤伶有时会糊涂到连自己的年龄也记不清呢!
关于《和白云的“闪婚”、“闪离”》和《迷上了徐讦》两个章节,完全得益于剧作家沈寂的帮助。演艺界是个热闹所在,如果不把言慧珠和白云放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解读,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如果不走进他们的心里,就无法解释他们的闪婚、闪离。生活需要娱乐。近观当代,后测未来,演艺界的风花雪月将会永远存在,不过换些花样而已。读这些章节,能帮助我们对当前演艺界的种种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从中品味出一些有价值的人生感悟。至于徐讦其人,我还是通过写言慧珠,才知道20世纪40年代,大陆曾经有过一个风头盖过张爱玲的作家。2008年12月9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纪念徐讦百年诞辰研讨会”上,我认识了徐讦先生的女儿葛原,聆听了十余位学者和教授的发言,对这位学者型的爱国作家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言慧珠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己丑年清明的第二天(4月5日),我赴合肥拜访了薛浩伟先生,在他的倾力帮助下,我才完成了《红装素裹七十天》等章节。遗憾的是,作为言慧珠曾经的丈夫,薛浩伟不愿披露更多的细节,笔者又怎能强人所难。不然,这本书的史料一定会更加翔实。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上海艺术研究所的王家熙同志、上海文学研究所的陈梦熊同志、出版界前辈欧阳文彬同志和周天同志、作家秦鲁沂女士、电影史料收藏家赵士荟同志、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的张伟品同志、徐讦先生的女儿葛原女士、言慧珠的学生华华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2009年8月
言慧珠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处境。惟如此,才有可能了解她的个性、作风、品格形成的原因和她今后的行为逻辑。传记文学原本就是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庞大支流,因为它比较地强调如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虽然作者的主观作用不可避免地要在认识过程中被糅合进去,但“写真实”的创作要求必然制约着作者把自己的主观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目光投向被描写者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作者在本书里不时穿插自己对言慧珠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评议,正是源于这一原则。 “台上古典,台下摩登;台上规范,台下张扬”,这就是言慧珠一个梨园界绝无仅有的个体生命,一个留下了太多谜团的女人。本书作者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追述言慧珠多彩、曲折的人生轨迹,解开笼罩在言慧珠身上的一个个谜团,还原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言慧珠,并通过生花妙笔反映了她代表的一类人的命运以及她所处时代的景况,以极富使命感的深度思考使读者在对人物、时代的拷问中得到启迪,是一部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作者简介】 费三金,1946年生,浙江慈溪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工京剧小生,曾和李丽芳、张学津、李长春、王梦云等京剧名家长期合作,多次和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同台演出。喜爱文学创作,合著有长篇小说《在密密的书林里》、《幕,在硝烟中拉开》。曾任大型画册《昆剧泰斗俞振飞》编委兼撰文,编写有电视片《百年振飞》及画册《艺苑明珠言慧珠》等,另有改编整理京剧剧本若干种。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绝代风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菊坛名家丛书 | ||
9787208089532 如需购买下载《绝代风华》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绝代风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言慧珠(1919~1966)-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