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记忆
活着的记忆封面图

活着的记忆

王振忠, 主编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8.0

书籍简介:

本书为《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列之二,本系列共选取了婺源徽剧、三雕、歙砚、傩舞、灯彩、抬阁、豆腐架、茶艺、祠堂等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课题。本书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歙砚、婺源三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祠堂建造技艺,以及整理与研究。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婺源歙砚: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产自古歙州婺源县的龙尾山,因此,歙砚又有“龙尾砚”、“婺源砚”之称,迄今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本篇分歙砚简述、歙砚沿革、歙砚赏析、发展与思考四个方面展示了婺源歙砚的魅力。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不但是飘荡所有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形制最为优美壮观、用材最为精良上乘、技艺最为高超的建筑,是古代民间建筑中的精华和精品工程。婺源古祠堂随着宗族制度的结束和历史风雨的侵蚀、人为的损毁,已从最多时的2000多座减少到目前的不足百座。因此,抢救、总结、保护“婺源祠堂建造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必要、迫切。

作者介绍:

王振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史、社会史、徽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迄今出版著作十数种,主要包括《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1996)、《乡土中国·徽州》(2000)、《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1,副主编)、《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2002)、《水岚村纪事:1949年》(2006)、《(新发现的徽商小说)我之小史》《2008)、《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2009)、《新安江》(2010)、《日出而作》(2010)、《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2011)等。另与法国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合作主编有“徽州传统社会丛书”(2011-)。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婺源歙砚

一、婺源歙砚简述

二、婺源歙砚沿革

三、婺源歙砚赏析

四、婺源歙砚发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婺源三雕

一、婺源“三雕”概述

二、婺源“三雕”沿革

三、婺源“三雕”技艺

四、婺源“三雕”代表作

五、婺源“三雕”文化现象

六、婺源“三雕”价值

七、婺源“三雕”忧思

八、婺源“三雕”传承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一、婺源祠堂建造技艺概述

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沿革

三、婺源祠堂的代表作

四、婺源祠堂建造技艺价值

五、婺源祠堂建造技艺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歙砚、三雕、祠堂)》全面准确地反映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保护成果,得到了婺源文化人士的积极响应。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婺源重视申遗与保护并举的措施,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歙砚、三雕、祠堂)》还体现了编写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情怀。

编辑推荐:

《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歙砚、三雕、祠堂)》既注重史料的运用,又强调实地调查和口碑资料的采集;既重视资料的收集,更重视分析研究。其宗旨就是将各研究课题放在徽州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其源流、成因、发展演变,并为项目传承提供翔实资料。同时,基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宣传的需要,在研究成果汇编中,除了突出学术性,也兼顾了可读性,表述力求生动、通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活着的记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系列
9787210059615
如需购买下载《活着的记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昌出版单位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 200 印数 3500

书籍信息归属:

活着的记忆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3.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95.64-62 的主题关于 文化遗产-婺源县-名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