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性
中国的近代性封面图

中国的近代性

王人博,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稿以1840—1919这近80年为时段,考察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事件中,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过程,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本书强调中国立场,通过对近代史上诸多先贤的思考的梳理,指出: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国家,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富强优先的考虑是一种合乎中国语境与中国利益的选择。从国家、民族的立场思考问题,是寻求现代化之路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模式。换句话说,救亡图强是第一位的,其他不论何种追求,只有作为现代化过程(富强之路)的伴生物才会为这些国家的人民所接受。

作者介绍: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书籍目录: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诱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结语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内容摘要:

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 “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
  而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律、历史、思想研究学者及爱好者,法学专业学生、


  1.中国近代立宪史扛鼎之作,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的中国性》的姊妹篇。
  2.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的近代性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9565177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的近代性》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精装
页数 302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的近代性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092.5 的主题关于 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1840~191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