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180.0
本书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全新专门史研究,将南京大屠杀作为历史事件、法律案、中国国民认知三个研究层面,大屠杀相关群体的内部复杂性,战争国际法,战争暴行的比较研究,战争后遗症的治疗与弭平,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南京大屠杀在人类共同历史中的地位都进入作者的研究视野。引证的史料,国内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为美、德、日等国保存的资料,将南京大屠杀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希图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
序
自 序
导论:学术史
第一章 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
--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选择战争
第二节 选择南京
第三节 选择屠杀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生活秩序的变迁
第一节 常态生活秩序终结与防御期生活秩序来临
第二节 空位期的逼近、来临与延续
第三节 过渡期的胶着与"常态化"殖民秩序的系统创设
第四节 城内外信息传递
第五节 治安应对
第六节 房产问题
第七节 商品交易市场的关启
第八节 水电设施的破坏与恢复
第九节 城内外交通运输的阻滞与开启
第十节 医疗救助
结语:战争、秩序变迁与市民生活
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在宁人士
第一节 南京沦陷前的西方人士群体
第二节 西方人士与国际救援机构
第三节 面对大屠杀的西方人士
第四节 西方人士与日、中三方关系
第五节 西方驻宁外交人员
第六节 大屠杀之后的西方人士
第四章 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
--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
第一节 "德国视角"的人员组成
第二节 "德国视角"的核心: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第三节 "德国视角"与英美人士的互动
第四节 "德国视角"与德国利益
第五章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粮食问题
--以"安全区"为中心
第一节 南京沦陷前的粮食供应状况与日军的粮食政策
第二节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方的粮食交涉
第三节 大屠杀时期南京居民的食物与生活状态
第六章 南京大屠杀对南京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与南京城市发展
第二节 日军对南京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日军对南京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四节 日军破坏南京环境个案研究
第七章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髑D初步研究
第一节 PTSD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诸症候
第三节 魏特琳个案
第八章 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
--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
第一节 仇恨心态和抵抗意志的激发
第二节 日本国家形象的恶化和对中国的同情
第三节 中国抗战必胜的前途
第九章 南京审判
第一节 南京军事法庭的成立
第二节 军事法庭的设置与构成
第三节 南京大屠杀案的立案与审结
第四节 审判的社会参与
第五节 对战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反思
第十章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审判中的辩护及其"遗产"
--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辩护方对起诉方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的质证
第二节 辩护方的证人、宣誓证词及控方的质证
第三节 松井石根的宣誓证词和质证
第四节 日本右翼对东京审判辩护方遗产的继承
参考文献
相关人名、舰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套装上下册)》是一种对于过去的重建;从广义上说,因此而成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南京大屠杀本是关系到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一页,此种集体记忆的框架、刻度、模式、指向等,当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之中。所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的“中国面孔”和时代印记是可以想见的。自然,这些年来,中国日益开放,国人对世界大势日益清晰、理性,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此书的问世,亦可视为希图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和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的努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