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本书为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的讲记。《金刚经》是佛教界和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从古到今,研究者不计其数。作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文进行了划分,并予以详细的讲解。
序言
《金刚经》简介
一、《金刚经》的流传
二、《金刚经》的译本
三、《金刚经》的注解
四、近代的《金刚经》讲记
五、释经题
六、译者
七、《金刚经》的宗旨
上篇于法无住生心,悟有为非相不可得
第一章法会缘起
首度问: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章离四相:应发心度众生,不住相布施
一、应发度尽众生之心
二、应离四相发心
三、应不住相布施
四、无住布施之福德
第三章离有为境:有相识境是虚妄,实相是心智之非相显现
一、有相识境皆虚妄,故不以身相得见如来
二、无相智境皆非相,故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信实相即诸相非相显现之菩萨善根
四、法与非法皆非相显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如来所说法乃非相显现,故不可取、不可说
六、无为法不应取,然证则有别
七、受持诸相本非相显现之福德胜于有相布施
八、佛法乃非相显现之法,依金刚般若智而成佛
第四章离有为果:心无所住而证无为,无所得而得圣贤果
一、须陀洹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所入而得第一果
二、斯陀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往来而得第二果
三、阿那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不来得第三果
四、阿罗汉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不著人我而得第四果
五、菩萨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于诸佛之法实无所得
六、菩萨于佛土心无所得,庄严佛土即非庄严
七、菩萨于清净心无所得,无所住而生其心
八、有为的有相福德不如无为的无相福德
九、能显心智即金刚不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第五章离有为行:菩萨修无住心,现观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一、菩萨应观般若乃不变金刚智,心智显现本非相
二、菩萨现观如来说法,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三、菩萨现观世界、微尘,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四、菩萨现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五、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是菩萨第一希有功德
六、菩萨现观诸法实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七、受持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者乃上上乘菩萨
八、菩萨现观第一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九、菩萨现观忍辱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菩萨应离一切有为相发心,应生无住心
十一、菩萨现观布施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二、菩萨现观有情无情,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三、上篇总纲:佛法无虚实,心住则入暗不住见光明
第六章离有为德:赞叹受持金刚般若非相显现的功德
一、受持金刚智之功德,如来悉知悉见
二、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恒河沙等身布施
三、金刚般若智之功德,唯最上乘者能受持
四、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能荷担如来家业
五、受持金刚智之功德,速转罪业当得佛果
六、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七、受持金刚智之经典,果报不可思议
下篇于心如实知见,证无为法性不动智
第七章离无为境:证诸法如义得受记,所得佛法无实无虚
一、二度问:(若心已无住)云何降伏其心?
二、菩萨不应无住而入灭尽定,应发度尽众生心
三、菩萨应离实入虚,入世间离四相而发心
四、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实无所得而被受记成佛
五、菩萨不动地,见如来即诸法如义
六、佛地所得菩提,无虚无实,一切法皆是佛法
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如法界所显,皆诸法如义
第八章离无为行:菩萨无作修,得相好眷属佛土五眼一切智
一、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报身因缘
二、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眷属因缘
三、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庄严佛土
四、菩萨修智慧,顿破烦恼障,圆满通达法无我智
五、菩萨修智慧,次第破所知障圆满五眼智
六、圆满觉悟成佛,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心
七、报化识境福德多,法身智境现前无
第九章离无为果:证一切智圆满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显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三、说法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如来说法无法可说
四、众生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信心众生非众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佛于菩提无一法可得
六、法界平等显现名菩提,本无四相与善法可得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显故无作无得,福德无法可比拟
第十章离无为德:佛如如不动入众生识境,勿谓实有如是法
一、佛于众生识境示现度生事业,勿谓如来实度众生
二、佛于众生识境说凡夫说我,识所显故非凡夫非我
三、佛入众生识境示现三十二相,勿以声色观佛求佛
四、佛入众生识境示现成佛果,勿谓佛果不具足相
五、佛入众生识境示寂,菩萨不说涅是断灭相
六、菩萨入众生识境示现修福德,无我故不贪受福德
七、如来入众生识境示现来去,勿言如来有来去相
八、世界微尘乃众生贪著识境所显,本非一合相
九、佛说人我众生亦识境所显,勿言佛说实有四相
十、下篇总纲:如是知见法性,不生法相
第十一章总结:智境金刚不动智,识境法界现非相
一、法性智境如如不动无为示现听闻与演说
二、法相识境幻化非相有为因果如梦幻泡影
后跋
学界认为,大乘思想有唯识、中观、如来藏理论之分,而本书偏向于如来藏学说。在本书中,在破执取实有时,用中观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时,爱讲唯识;在解释佛的圆满觉悟时,爱讲如来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说的比较多罢了。众生与道无别,觉悟此道时,是心显现即为智。学佛人应视不同的佛法为不同的道路,佛应机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为依虚妄语言所建立的道理,总会被后人所破。请牢记,佛是智者,智者无绝对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对于爱戏论者,佛只好讲些如露亦如电的义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新加坡广超法师佛学丛书 | ||
978730906658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02 | 印数 | 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