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89.0
本书对历史上各类例的起源、内容、演变及其在各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作了系统考证,其创新之处是:(1)对例的前身决事比和故事的形成、演变进行考证,揭示了例的渊源;(2)对长期流传的所谓秦“廷行事”、清“成案”即判例的观点提出质疑,厘正了前人的不确之论;(3)对学界存有争议的汉代的“比”、宋元的“断例”的性质作了考辩;(4)对前人未曾研究的元代的分例和明代的榜例、则例等进行了探讨;(5)对唐代至明清的条例、事例和元代的格例以及清代的则例、省例、《大清律例》中的附例等进行了考证;(6)突破“以刑为主”研究法史的传统模式,对各代刑例之外的行政、经济、民事、军政、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例进行了全面考述,阐明了例的体系;(7)论证了历史上的律例关系理论。
绪论
一 秦汉比事考
(一) 秦汉时期的比
(二) 秦汉时期的故事
(三) 秦“廷行事”考
二 魏晋隋唐例考
(一) 魏晋后故事的变迁
(二) 判例及法例
(三) 行政诸例:条例、格例、则例
三 宋元例考
(一) 断例
(二) 条例、格例与则例
(三) 元代的分例
(四) 事例、恩例及特旨
四 明代例考
(一) 明太祖注重制例的起因及相关疑义考
(二) 明代律例关系的演变与《问刑条例》的修订
(三) 明代行政例中的诸条例
(四) 明代的事例
(五) 明代的则例
(六) 明代的榜例
五 清代例考
(一) 大清律中的附例
(二) 以则例为主体的清代行政例
(三) 清代的省例
(四) 清代成案的性质
六 古代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一) 例的形成、发展和法律地位的变迁
(二) 如何看待前人对例的批评
(三) 例的历史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历代例考》对历史上各类例的起源、内容、演变及其在各代法律体系中的地值和功能作了系统考证,其创新之处是:
1.对例的前身决事比和故事的形威、演变进行了考证,揭示了例的渊源;
2.对长期流传的所谓秦“廷行事”、清“成案”即判例的观点提出质疑,厘正了前人的不确之论;
3.对学界存有争议的汉代的“比”、宋元的“断例”的性质作了考辨;
4.对前人未曾研究的元代的分例和明代的榜例、则例等进行了探讨;
5.对唐代至明清的条例、事例和元代的格例以及清代的则例、省例、《大清律例》中的附例等进行了考证;
6.突破“以刑为主”研究法史的传统模式,对各代刑例之外的行政、经济、民事、军政、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例进行了全面考述,阐明了例的体系;
7.论证了历史上的律例关系理论。
本书对历史上各类例的起源、内容、演变及其在各代法律体系中的地值和功能作了系统考证,其创新之处是:
1.对例的前身决事比和故事的形威、演变进行了考证,揭示了例的渊源;
2.对长期流传的所谓秦“廷行事”、清“成案”即判例的观点提出质疑,厘正了前人的不确之论;
3.对学界存有争议的汉代的“比”、宋元的“断例”的性质作了考辨;
4.对前人未曾研究的元代的分例和明代的榜例、则例等进行了探讨;
5.对唐代至明清的条例、事例和元代的格例以及清代的则例、省例、《大清律例》中的附例等进行了考证;
6.突破“以刑为主”研究法史的传统模式,对各代刑例之外的行政、经济、民事、军政、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例进行了全面考述,阐明了例的体系;
7.论证了历史上的律例关系理论。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历代例考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9735312 如需购买下载《历代例考》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8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历代例考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9.2 的主题关于 法制史-研究-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