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68.0
本书是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学概论等课程教学和主持、参加国家、地方近十项重点科学研究课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方法和一些论点的系统总结。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问题,全书共分为12部分,着重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热点问题: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与地理学的发展与分科组织层次系统,从类型、区域和过程三方面对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机制、结构格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时空多尺度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土地生态设计,土地资源评价(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单项定量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及城镇土地评估)与土地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效应和生态安全,区域发展与人地关系协调,生态环境分类、评价及其保护与建设等问题。拓宽和深化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和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微观深化研究与宏观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对于充实和完善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促进地理学从传统思维模式向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跋
第一篇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与自然综合体的发展
第1章 地理学的性质、发展与组织层次系统
1.1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1.1.1 地理学的性质
1.1.2 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1.3 中国地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1.2 地理学分科与研究对象
1.2.1 地理学的分科体系
1.2.2 自然地理学
1.2.3 人文地理学
1.2.4 技术地理学
1.3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综合自然地理学
1.3.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3.2 新技术手段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2.1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
2.1.1 开展全国自然区划和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促使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
2.1.2 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助推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形成
2.1.3 开设专业课程与招收研究生,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培养人才
2.1.4 举办讲习班和成立教学研究会,推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2 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拓展与理论探索
2.2.1 土地系统研究
2.2.2 综合自然区划与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2.2.3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2.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然地理综合体
3.1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思想与发展
3.1.1 我国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萌芽
3.1.2 国外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形成
3.1.3 自然综合体的发展
3.2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特点
3.2.1 综合性
3.2.2 区域性
3.2.3 等级性
3.2.4 动态性
3.2.5 稳定性
3.3 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研究
3.3.1 土地类型演变过程
3.3.2 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结合研究的范例
3.3.3 区域划分与区域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自然综合体的整体性、分异规律与区域划分
第4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4.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及其特征
4.2.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
4.2.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格局的多样性与环境组分的作用
4.3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4.3.1 空间结构特征
4.3.2 核心活动层及其整体性
4.3.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4.4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整体性
4.4.1 能量交换
4.4.2 物质交换
参考文献
第5章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1 地域分异及其尺度
5.1.1 地域分异的含义
5.1.2 地域分异的尺度
5.2 地带性分异规律
5.2.1 地带性学说
5.2.2 大陆纬度地带性
5.2.3 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
5.2.4 案例——陕西省水平地带性规律
5.3 非地带性规律
5.3.1 海陆分布不均导致陆地干湿带分异
5.3.2 具有构造与地貌成因的区域分异
5.3.3 垂直地带性分异
5.3.4 案例——陕西省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3.5 地方性的地域分异
5.3.6 微域性的地域分异
5.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5.4.1 等级关系
5.4.2 成因关系
5.5 关于三维地带性
5.5.1 三维地带性的概念
5.5.2 特罗尔在喜马拉雅山系如何研究三维地带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发展
6.1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6.1.1 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
6.1.2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
6.1.3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简析
6.1.4 综合自然区划的步骤与方法
6.1.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问题
6.2 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价
6.2.1 我国有代表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介绍
6.2.2 对我国几个主要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的评述
6.3 综合自然区域发展与整治
6.3.1 区域的特点
6.3.2 区域发展与整治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图的编制
第7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生态设计
7.1 土地的基本含义
7.1.1 劳动人民给土地赋予的名称举例
7.1.2 土地科学名称的形成
7.1.3 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土地类型形成的机制
7.2.1 土地类型形成机制是随地区而异
7.2.2 陕北黄土高原和银川平原土地类型形成机制分析
7.3 土地分级与土地类型划分
7.3.1 土地分级
7.3.2 土地分类单位的划分
7.4 土地类型命名与特征分析
7.4.1 土地命名问题
7.4.2 土地特征分析的格式与方法
7.5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变
7.5.1 土地类型结构
7.5.2 土地类型演变模式
7.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7.6.1 土地覆被变化与内涵
7.6.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
7.6.3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
7.6.4 秦岭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7.6.5 城郊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以西安市郊区为例
7.7 土地生态设计
7.7.1 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7.7.2 土地形态单位的生态样地
7.7.3 土地基本单位的生态设计——陕西省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举例
……
第8章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第9章 城镇土地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10章 土地图编制
第四篇 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协调
第12章 人地关系问题
后记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问题。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理论拓展方面,从类型、区域和过程三个层面对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机制、结构格局、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时空多尺度的变化与分布规律等进行论述;在实践应用方面,结合我国有关区域特点,分别阐明其土地资源评价、土地集约节约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保护与建设、区域发展与人地关系协调等问题,拓宽和深化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适合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以及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