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
撞车封面图

撞车

(英) 巴拉德 (Ballard,J.G.) ,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年代:2009

定价:20.0

书籍简介:

冯昨天死了,那是他最后一次撞车。在我们相识期间,他为了排练死亡而经历了许多次撞车事件,不过,这次是他唯一一次,真的发生了意外。他的车与女明星的大礼车对撞,在跃过了伦敦机场高架桥的边栏以后,撞上巴士车顶,而巴士里正满载来自机场的旅客。

书籍目录:

前言

“在听了这么多道路安全的宣传后,让我自己出个车祸几乎是件令人宽慰的事。”

引言出自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巴拉德那部颇具争议的小说《撞车》。这位作家其实和中国颇有渊源。巴拉德1930年出生在上海租借区,十余岁时曾被日军集中营一关三年,这给他心灵留下很深的烙印,奠定了一生的创作基调:忧伤、阴郁、机械、绝望、虚无、末日启示般的故事内核……当然还有些小色情。他因此被誉为“数字朋克”(Cyberpunk)文学导师。2009年4月19日,巴拉德因病去世,享年78岁。

巴拉德去世,并不仅仅是文学界的损失。任何一个对后朋或是NewRave音乐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巴拉德对音乐人影响巨大。在Klaxons凭借着他们的第一张专辑红透半边天之时,评论家们对这张专辑的评价就是“Ballardian”。这个由巴拉德名字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已经被收入柯林斯词典,用来表示和巴拉德小说中景象相近的反乌托邦现代感。

巴拉德早年以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扬名,他重新定义了科幻小说,赋予它灵魂和良知。而就是这种做法,让文学,音乐,时尚以及心理学都找到了共通点,并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撞车》是他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亦是昔日科幻小说新浪潮的丰碑著作之一。1964年,巴拉德痛失爱妻,穷数年心力写出一部小说《至恶的大体解剖展览》,仿佛一把黑暗帝国的匕首,径直刺向读者的精神宇宙。而《撞车》正是从其中一章衍生而出。据说1973年《撞车》完篇之后,纵然是在以“文化前卫”著称的英国,亦遭到多家出版社的拒绝,有的地方甚至建议他去咨询心理医生。但时隔三十余载,这部融合性、科技、精神分析、恋物的作品,自然而然早就成为了文学经典。1996年,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DavidCronenberg)独具慧眼,将这部小说拍成同名电影,捧回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大奖。

这部作品,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只有车和对车祸着迷的人。

担当电影摄影指导的主人公巴拉德是个性欲旺盛的人,和妻子凯瑟琳一直寻找着新的性刺激。在一次意外撞车的过程中,巴拉德结识了被车撞伤的医生冯,又经过冯而认识了“撞车俱乐部”的一些人。亲身经历一次车祸之后,人的心理开始有了微妙的改变,巴拉德渐渐从平淡无聊的生活之中,找到了适合他的事情,那就是撞车。他和一群兴趣相似者结伴去观看、去模拟甚至去制造车祸。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极度紧张,来体验那种难以言喻的快感,自男女而男男、女女。如此疯狂的举动,使巴拉德夫妇深受震撼,渐渐深陷其中,忍不住踏上这奇异而又疯狂的性欲之旅,从被动的体验变成了亲自开车“猎艳”……

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志是高速公路,而几乎所有人都被之异化成了机器。所有的活动,特别是“性”,统统丧失了人和人之间爱的前提。而小说展现的这一团体更是走到极端。他们需要通过工业文明的伟大发明汽车的相撞,来满足各自的病态欲望。整部书被异性、同性和其他一些怪诞的性幻想和性隐喻所笼罩,机械对肉体的敌视演绎出的是机械和肉体欲望的高度和谐。借助机械和机械对肉体的伤害来释放、体验最大限度的高潮,这恐怕是所有飙车族心里最深处的秘密。是的,唯有撞击,才能使肉体突破常态下的藩篱,臻至一种非正常形态的境界。

“机械和性”本身就是一个奇特的、有很强政治隐喻的主题。将性爱和车祸紧密结合,惊险之后,用媾和来释放过多的肾上腺素。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具有后工业社会的普遍和自然之感:生理的恐慌、性的不安和过度科技化。若我们的目光仅仅囿于性爱和车祸,那势必难以理解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以及这个群体中异性和同性的各种无法解释、缺乏理由的性爱甚至乱伦行为。而我们一旦跳出形式,参照佛洛伊德对性的解释,就可以把这部影片理解为对人性的讨论:车和车祸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工业文明。因而其主题显然可以理解成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

无论是巴拉德的小说还是柯南伯格的电影,都塑造出一个敌托邦(dystopian)的世界。高速公路和巨大机场组成了我们的社会,对这钢筋水泥交错的世界而言,车早就超出了运输工具的范畴,升格至人类猎取快感的机械。这快感既非娇妻美婢的肉欲之乐,又非高速飚车的刺激之爽,而是一种企图逃脱现代文明主宰的、具有自我毁灭性的黑色快感。小说中的人物将撞车视作快感的源泉,便促使肉体的愉悦和死神的诅咒紧紧相衔。

而书中的物象“车”亦被赋予了更加复杂、深刻的涵义。一方面,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车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战利品,而是对身体的致命解构它不是一个帮助人类位移的中介,而是催命的死神载体。当书中人物为求快感而粉身碎骨之时,其身躯被无数金属支架和铁线缝合一处,成为一个没有器官、更别说残存器官快感的肉体,它完全由机械、轴承、辅助装置和伤疤构成。而恰恰又是这样的金属躯体,断绝了人类逃遁的可能性:当每个人都坐进车的牢狱之后,公共道路便隔离出无数个不相关的小小私有空间,而当他们相撞时,肉体、机器和塑料便会接触、冲撞,最终互相摧毁。此刻,一种怪诞却又致命的联系建立了。这或许是小说家和电影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悲观看法。

他们站在人道和反思的基础上,忧虑着人类的现状和道义的未来,最终意识到了一种东西,正是这东西让物质出现问题、让精神出现异化:科技理性。这是一种迷恋,一种狂热的迷恋,迷恋高科技,憧憬现代文明,进而盲从着某种人类秩序。

这部小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那时的西方社会正渐渐走进后工业时代。而同时期的英国社会学家Z.鲍曼(Z.Bauman)一直在反思现代性的弊端,他的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曾如是写道:“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基本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种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为(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

车象征着消费资本主义中私人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一度曾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某种观点认为,车既是消费社会的动力所在,又是消费社会的写照,不仅把人们运送到工作地点,更是人们消费欲望的客体。车是理想的消费品,给那些离开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移动的家,既提供了个人空间、私有财产的安全感,又提供了一种被移置的冒险感。而当车祸和堵塞发生时,无论是从机械、交通还是贸易的角度讲,都造成了现代社会体系的混乱,使所有的交换和流通被迫中止。这同时亦象征着车中私有空间的崩溃。当发生车祸时,人们只能走出车辆,开始互相交流,在公路上形成一个短暂的公共空间。这一刹那,某种社会阶级壁垒被打破了。

因此,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文字狂欢之后,我们简直无法为此书打出一个确定的分数。我们一方面憎恨这放肆大胆的性爱模式破坏了人类的爱和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对作者敏锐而尖刻的表达感到难以抑制的尊敬。

对科技情色的探讨,使这本书必然毁誉参半,也注定是一部一些人打满分而另一些人打零分的文学经典。难怪苏珊?桑塔格说这是“当代小说中最具智慧的声音”。巴拉德用歪曲的清醒审视着所有我们想问的,却没有答案的复杂问题。这些社会精英用撞击覆盖的创痛在作者笔下被准确地剥开,它们是他通向真实世界的切入口。

内容摘要:

  《撞车》是詹姆斯.巴拉德的颠峰之作,这部融汇性、科技、精神分析、恋物的作品最终变成了一部经典。美国文坛的灵魂人物苏珊.桑塔格曾盛赞巴拉德是“当代小说中最具智慧的声音”。正如导言所言,这部作品,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只有车和对车祸着迷的人。  姆斯发生了一场不幸的车祸。这车祸非但没让他感觉恐惧,反而竟获得了安宁和力量。那力量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  医院里,詹姆斯结识了冯,一个脸上有着刀疤的男人。对冯而言,车祸并不是死亡和毁灭,而是重生和力量。只有车祸的那一瞬间,才能让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快感,臻至向来无法触及的肉欲极限!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撞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6302294
如需购买下载《撞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 × 0装帧平装
页数 150 印数 6000

书籍信息归属:

撞车是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英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