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78.0
本书由来自不同大洲的五位皮肤肿瘤权威专家联合主编,是一本以系统综述形式,展现当今对各种皮肤肿瘤基础到临床的最新进展的著作。本书实际上是对各种皮肤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和集合体,这也成为它最大的写作和材料组织特色。它摒弃了大部头著作“高大全”的模式,用适度的篇幅,对每一种皮肤肿瘤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最新治疗及其评价等,采用最新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快速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病目前的研究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对每一种皮肤肿瘤的研究论文也进行了遴选,并在书中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有助于读者加以检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帮助读者建立与网络资源联系与沟通的纽带,符合当今数码时代的要求。本书采用的是WHO颁布的疾病分类体系,标准化的分类也能帮助读者建立关于皮肤肿瘤的树枝状知识结构,同时也有利于WHO标准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从译者队伍来看,本书将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为主进行翻译,青年委员会群体是一批我国皮肤科领域具有高水平的年轻专家,是质量的保证。同时本书及后续国外专著的翻译工作,也被列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近三年工作计划中的重要工程之一。
1.流行病学
1.1 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
1.2 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
1.3 皮肤淋巴瘤的流行病学
1.4 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流行病学
1.5 Kaposi肉瘤的流行病学
1.6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流行病学
1.7 Merkel细胞癌的流行病学
2.发病机制
2.1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的发病机制
2.2 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
2.3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2.4 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2.5 Kaposi肉瘤的发病机制
2.6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病机制
2.7 Merkel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3.临床特征
3.1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角质形成细胞肿瘤
3.1.1 基底细胞癌
3.1.2 鳞状细胞癌
3.1.3 Bowen病
3.1.4 日光性角化病
3.2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附属器肿瘤
3.2.1 大汗腺和小汗腺分化性肿瘤
3.2.2 毛囊分化性肿瘤
3.2.3 皮脂腺分化性肿瘤
3.3 黑色素细胞性肿瘤
3.3.1 黑色素瘤
3.3.2 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
3.4 皮肤淋巴瘤、皮肤白血病和相关疾病
3.4.1 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
3.4.2 成熟皮肤B细胞肿瘤(CBCL)
3.4.3 未成熟造血细胞恶性肿瘤
3.5 组织细胞增多症
3.6 肥大细胞增多症、血管、肌肉和纤维组织细胞肿瘤
3.6.1 肥大细胞增多症
3.6.2 Kaposi肉瘤
3.6.3 婴儿血管瘤
3.6.4 樱桃状血管瘤
3.6.5 窦状血管瘤
3.6.6 肾小球样血管瘤
3.6.7 靴钉样血管瘤(靶样含铁血黄素性血管瘤)
3.6.8 微静脉血管瘤
3.6.9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
3.6.1 0梭形细胞血管瘤
3.6.1 1丛状血管瘤
3.6.1 2动静脉血管瘤
3.6.1 3皮肤血管肉瘤
3.6.1 4淋巴管瘤
3.6.1 5平滑肌和骨骼肌肿瘤
3.6.1 6平滑肌和骨骼肌肉瘤
3.6.1 7纤维、纤维组织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
3.7 神经肿瘤
4.治疗
4.1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
4.1.1 外科手术
4.1.2 光疗、激光和放疗:光疗
4.1.3 光疗、激光和放疗:放疗
4.1.4 光疗、激光和放疗: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的激光治疗
4.1.5 非黑色素瘤性皮肤肿瘤的药物治疗
4.2 黑色素瘤
4.2.1 手术疗
4.2.2 放疗
4.2.3 药物治疗
4.2.4 黑色素瘤的辅助性免疫疗法:聚乙二醇干扰素
4.3 皮肤淋巴瘤
4.3.1 手术治疗
4.3.2 光疗和放疗
4.3.3 放疗指征
4.3.4 外用药治疗皮肤(CTCL)
4.3.5 治疗技术
4.3.6 疗效
4.3.7 CTCL的试验性外用治疗
4.3.8 外用治疗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
4.3.9 CBCL的试验性外用治疗
4.3.10 系统治疗
4.3.11 治疗技术和疗效
4.3.12 CBCL的治疗
4.3.13 非CD4+/CD56+皮肤血液肿瘤的治疗
4.4 其他治疗
4.4.1 组织细胞增多症
4.4.2 肥大细胞增多症(SM)
4.4.3 皮肤血管肉瘤的治疗
4.4.4 Kaposi肉瘤的治疗
4.4.5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
4.4.6 Merkel细胞癌的治疗
5.诊断学
5.1 皮肤镜
5.2 PET和PET/cT在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
《皮肤肿瘤:全球展望》遴选了世界各地在皮肤肿瘤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以系统综述形式,展现了当今在各种皮肤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皮肤肿瘤:全球展望》实际上是对各种皮肤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和集合体,这也成为它最大的写作和材料组织特色。它摒弃了大部头著作“高大全”的模式,用适度的篇幅,对每一种皮肤肿瘤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最新治疗及其评价等,采用最新文献进行综述,向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传递权威信息,有助于他们及时、准确地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书中还列出了每种皮肤肿瘤各个研究方向的参考文献目录,以便读者检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帮助读者建立与网络资源联系和沟通的纽带,符合当今数码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