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
创业者封面图

创业者

(美) 克鲁克香,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年代:2008

定价:17.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叙述了企业家精神是如何在哈佛商学院和其毕业生中演化的。作者详细叙述了几十个不寻常的创业企业和背后的企业家的故事。

书籍目录:

致谢

引言

第一章从货架空间到电脑空间

第二章燎原之火

第三章风险投资的出现

第四章创业者登上历史舞台

第五章三城传奇

第六章用脚表决

第七章星空闪现

第八章小玩意大买卖

第九章银幕魔力

第十章超乎寻常的学习小组

后记引领浪潮

注释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网络、关系、纽带、继承、义务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态度的书,关于对人的态度、对商业的态度。

这本书讲的是一群人,他们被创业的纽带绑到了一起无论他们是否承认。(他们为什么不承认呢?因为“创业者”有时并不被看做是很有魅力的身份。)

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的是那些察觉并引领变革浪潮的人们。这些人很难被分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不太多。他们既可能是家里的长子,也可能是捣蛋鬼,既可能幼年丧母,也可能是妈妈的宝贝儿。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人都热爱创业的“游戏”。

也可以说,这些故事,讲的是一个机构哈佛商学院大半个世纪以来,它探究各种方法,试图为创业学这一难以驾驭的学科建立某种体系(同时也在创业这个领域里挖掘各种机会)。这些故事,讲的是那些不安分的、涉足商业实践的学者们,或者那些涉足学术圈的创业者们。

最后呢,这本书,讲述了哈佛商学院及其毕业生们,以及更大的经济机遇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是什么造就了某次机遇的浪潮?弄潮儿们从一个浪潮里学来的知识适用于下一个浪潮吗?上一个浪潮里留传的那些忠告,我们应该带到未来吗?这样做会不会让我们变得迟钝,以至于丧失对“真正机遇”的洞察力呢?

这本书里的故事,跨越数十年,展现了好几代创业者。它们不同寻常,但并非绝无仅有。类似的故事,总在发生,在《华尔街日报》(WallStreetJournal)的报道里,在风险投资家们的董事会上,在创业者们追逐机会的地下室、仓库、车库和家庭办公室里,在世界各地处处发生。

下面我们以一个戏剧化的成功创业案例作为本书的开篇Stapies(史泰博),办公用品超市。(截至2004年,Staples已拥有1,600个店铺,60,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到近140亿美元。)汤姆.斯坦伯格(TomStemberg)的这一惊人创造所涉及的,就是识别出一个浪潮(spotawave),然后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引领浪潮”(shapeawave),并娴熟地驾驭浪潮。

现在回头看,“引领浪潮”似乎很容易。

但那个时候,它当然没这么容易。

后记

引领浪潮

2003年6月4日,哈佛商学院南礼堂外举行了一个小型聚会。南礼堂是一座混凝土建筑,看起来相对现代化,紧挨着学院的贝克图书馆。

这次聚会的目的,是以“阿瑟.罗克”(1951届MBA)的名字命名这座建筑。罗克捐出2,500万美元用以支持学院在创业领域的各种努力,这个消息在1月被公布。罗克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之一。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支持着学院的创业研究项目。事实上,他和同班同学费耶斯.沙罗菲姆曾在1981年共同捐资,设立了学院关于创业研究的第一个教授席;在他们的帮助下,创业研究在关键时点得以复兴。阿瑟.罗克创业中心(ArthurRockCenterforEntrepreneurship)将成为哈佛商学院与创业相关活动的神经中枢。目前,这里有教员三十余人,开设大约二十门课程,并开展着一大批课程研发及学术研究项目。

罗克本人,作为荣誉嘉宾,表现得有些不够热切。他通常反感对自己的慈善行为进行吹嘘。在宣布这笔捐款时,他曾发表如下的简短声明:

这个国家的未来在于新兴企业。这些企业提供新的项目、新的技术和新的工作机会。长久以来,哈佛商学院一直是研究创业过程各个方面无论是融资的复杂技巧,还是领导艺术的先锋。我很高兴能够做些事,在现在和未来来支持这个事业。

罗克是个本性内向甚至沉默寡言的人;这一天,他更愿意倾听而不愿宣讲。仪式完毕后,他与院长共进午餐,然后参加了一系列年轻教员的学术讲座。汤姆.艾森曼(TomEisenmann)谈公司建构和部署数字化网络面临的管理挑战;克拉克.吉尔伯特(ClarkGnbert)谈大公司如何通过“公司创新”来发现和培育新点子;施蒂格.莱施利谈如何把创业精神应用于教育改革。

在这些讲座之后,罗克同意接受一些现场观众的提问。不出所料,不少提问关注的都是他作为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荣耀。

在刚入伙时,你知道你的哪些投资一定会赢吗?

罗克回答:“我不知道。对英特尔的投资是个例外,那次我100%确信必赢。”

你手里真的还有英特尔原始的商业计划书吗?

“是的。那是我起草的。”

你怎么总能判断正确呢?

“这个嘛,”罗克不紧不慢的回答,长脸上禁不住带一丝笑,“事实上是,我判断错误的时候更多。”

可能我们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和变革的时代。

迄今为止,这个时代已跨越了两个世纪。在刚刚过去的世纪里,汽车得以大量生产,而且人类登上了月球。也是在20世纪,贝尔(Bell)的发明(指电话)原本被看做稀罕玩意儿,后来演化成互联网当然这种演化还综合了其他一些发明。新时代的方法制伏了古代的苦难(可以预见的是,新的苦难又会产生)。全球性大火灾不复是对人类的威胁,而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人们对跨国公司谈论得少了,开始更多地谈论全球竞争和全球经济。股票和债券投资不再是少数富人独享的领地,而成了中产阶级每天要处理的事务。查尔斯.梅里尔(CharlesMerrill)的预见,“华尔街将成为主要街道”(意指金融进入大众生活译者按),已经高度实现,甚至现实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见。

整个20世纪里,商业界的规律是,越大越好。不过,“大”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反过来改变了很多规则。1940年,通用电气公司(总部在纽约)年销售额4.5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在1950年至1975年间,艾默生电气公司[总部在圣路易斯(St.Louis)]的年销售额从3,700万美元跳升到120亿美元,员工人数从5,000人增到30,000人。在20世纪末,微软公司(1975年成立)在1980年的年销售额是3,900万美元,而其市值达到约5,000亿美元。

从这些变化来看,未来的前景似乎是不确定的,甚至让人惊慌的。很多公司得出结论,在全球化大尺度上的扩张和巩固才是最安全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存活之路。“做大”成了终极方法“我们仍然做同样的事,只不过在一个宏大的、全球化的尺度上去做。”大笔的兼并收购活动不断发生,使评论家们加快了对落后公司的死亡宣判。品牌价值被看做是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照这个逻辑看,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将只有一家汽车制造商、一家银行、一家保险公司、一家家电厂商、一家饮料厂商、一家软件厂商,等等。

但是,事实还有另外一面。

1980年至2000年,美国共有1,745家技术公司上市。而1975年至1979年间,每年的新上市公司总数不超过100家。仅20年后,在1995年至1999年间,这个数字飞涨到平均每年652家。风险投资的总额,在世纪末暴涨。过去25年间的风险资本融资,有69%的比例是在1999年至2000年两年内完成的,实在令人瞠目结舌。1990年风险投资公司总共融资31亿美元;而在2000年,他们融到了1,048亿。

或者说,即使当一些超级大公司在用溢价股票做换股兼并这是庞然大物们的舞蹈这个世界上也还有另外一极:创新的能量和投资的爆炸。网络公司依然是大海上最容易看到的冰山尖,如果把创业企业都比做海上冰山的话。(尽管网络公司的名声很快没那么好了。)纵观各个产业和领域,创业成为一股浪潮,蔚为壮观。

为什么会形成这股浪潮呢?这个国家20年来对商业和自由企业的迷恋(粗略地讲,这始于里根总统的上任),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1950年以来,甚至1920年以来,资本主义第一次被如此彻底地歌颂。但世纪末的这场超大规模的创业浪潮,至少还有三个其他趋势因素在起作用。第一个因素,是美国公司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的重组,很多有天赋和抱负的人本来在商界有一个传统的职业升迁路径,但公司重组活动把他们赶出了传统之路。过去,财富500强企业提供不错的薪酬和福利、好声望和安全感。现在呢,所有这一切尤其是安全感的保障不复存在。(那些敢于向员工保证终身雇用制的公司,大多也烟消云散了。)尤其是中层管理者们,他们忽然被看做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当公司实施裁员计划(对中止雇用合同者给予一定补偿)时,很多天赋不错的经理们选择了离开。他们看到了另一条路,而解除原雇用合同后他们才能上路。

第二个趋势因素,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大牛市。财富效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此先是担忧,后转为称颂)起了很大作用。人们手里的股票组合涨价了,因此觉得自己比以前富有了。他们更自在地花钱,因此经济得以持续繁荣。(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繁荣期。)尽管新增财富大部分是纸面上的(股票投资的升值),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勇于改变职业方向离开公司的晋阶体系,顺应久被压抑的创业冲动去做些事情。

最后呢,在最近20年里,一大批新兴技术同时进入成熟期。之前流行的旧技术纷纷寿终正寝。个人电脑的民用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同时,切换技术和延展带宽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数据传输变得经济而可靠。调制解调器把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并日益迅捷和便宜。另外,美国政府几十年来投资于兴建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目的是万一核灾难或者自然灾难发生时,通信依然能够维持这项政府投资的结果是,互联网诞生了。万维网(WorldWideWeb)的友好界面,使得那些不是技术专家的人们也一样可以进入互联网。

所谓的“电子商务”(e-commerce)突然出现了。网络股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宠儿。那些发掘网络金矿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甚至亿万富翁。这些个还没有赢利的小网络公司的市值,竟然超过了那些稳定增长的、有百年历史的零售业巨人。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有些还没有毕业)的年轻创业者们,能够在几个月内把公司所有权大量地折现(通过上市等途径);而他们的前辈们可是要等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实现这一点。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关于网络、关系、纽带、继承、义务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态度的书,关于对人的态度、对商业的态度。这本书讲的是一群人,他们被创业的纽带绑到了一起无论他们是否承认。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的是那些察觉并引领变革浪潮的人们。这些人很难被分类,他们的共同特征不太多。他们既可能是家里的长子,也可能是捣蛋鬼,既可能幼年丧母,也可能是妈妈的宝贝儿。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人都热爱创业的“游戏”。  在史泰博、星巴克、英特尔和亚马逊成为创业成功的楷模之前,很少有人会相信地下室和车库里异想天开的点子能够最终驱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但事实胜于雄辩。当今许多颇负盛名的企业家都与同一个地方哈佛商学院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绝非偶然。  本书讲述了创业学教学在哈佛商学院以及创业实践在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中薪火相传的历程。这段历程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涉及不少商界名角,他们是20世纪下半叶很有影响力的人。透过几十个令人赞叹的创业故事和这些故事背后的主人公,作者描绘了哈佛商学院的校友人脉网。这个网络独一无二、强大而积极,连通了几代人,连通了不同的兴趣领域和广泛的地理空间。  通过这些故事,本书揭示了:  ◆创业学在哈佛商学院由边缘的选修课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管理学领域的过程,以及该领域的拓荒者从迈尔斯.梅斯、乔治斯.多里奥到霍华德.史蒂文森等诸教授令人起敬的贡献;  ◆善于抓住机遇的校友如何撬动了变革的浪潮,潮头既有一鸣惊人的创业成功,比如史泰博和英特尔,也有不可思议的创新奇迹,比如“飞马”火箭和风险投资业;  ◆创业成功的经典因素包括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运营能力、眼光、决心和运气以及可能招致创业失败的陷阱;  ◆创业过程的各个方面,从筹集和使用资金到管理和发展一个企业。  透过独特的视角,读者看到哈佛商学院半个多世纪以前播撒的创业学以及创业实践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书以强有力的事实见证了那些机遇的发现者、浪潮的引领者和变革的驾驭者,是他们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作者简介】  杰弗里.L.克鲁克香克是克鲁克香克咨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独著或合著有大量经管类图书,其中几部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中比较畅销的有《格林斯潘效应》、《苹果之路》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创业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0058193
如需购买下载《创业者》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7.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创业者是商务印书馆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15.38 的主题关于 企业家-生平事迹-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