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表象主义将科学视为与文化、社会无关的单纯的认知事业;而介入则将科学视为内在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性事件活动。
前言导论 理论与实践 一 理论优先性的希腊起源 二 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 三 实践哲学的复兴 四 走向科学实践第一章 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及其意义 一 海德格尔的哲学起点 二 在世存在的内涵及其意义 三 克服超越性难题 四 实践与理论的起源 五 科学: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第二章 科学作为实践 一 表象主义批判 二 库恩的“革命”
前言导论 理论与实践 一 理论优先性的希腊起源 二 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 三 实践哲学的复兴 四 走向科学实践第一章 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及其意义 一 海德格尔的哲学起点 二 在世存在的内涵及其意义 三 克服超越性难题 四 实践与理论的起源 五 科学: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第二章 科学作为实践 一 表象主义批判 二 库恩的“革命” 三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 四 反思“科学实践”第三章 实验与实验室研究 一 实验有自己的生命 二 从实验到实验室 三 建构现象 四 重构社会 五 权力问题第四章 科学理论的实践阐释 一 科学理论在说谎吗? 二 理论与科学模型 三 法则机器、规律与能力 四 约瑟夫·劳斯的拓展第五章 科学实践的哲学话语 一 作为绞合的科学实践 二 作为互动的科学实践 三 作为世界之形构的科学实践第六章 科学实践的哲学后果:走向介入主义 一 认识与存在的统一 二 介入主义的认识论后果:知识的地方性 三 普遍性、客观性与相对主义 四 科学的边界在哪里? 五 介入主义作为另一种自然主义的可能性 六 结语:实践话语的悖论参考文献后记
近代之后,科学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近代实验科学传统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取代了希腊人所推崇的静观与思辨。然而,主流科学哲学对待科学的态度依然是希腊式的,把科学作为对世界的表象。本书力图扭转这一“年代学”错误,把科学作为整理和改造世界的介入活动。在对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综合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科学实践的主要特色,并在“介入主义”的框架下梳理了相关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比如知识的地方性、客观性、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等。 本书把科学作为整理和改造世界的介入活动。在对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综合的基础上,本书展示了科学实践的主要特色,并在“介入主义”的框架下梳理了相关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比如知识的地方性、客观性、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等。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认知革命〕发生以来,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embodied cognition)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转变。〔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于这样的状况;其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作者简介: 孟强,1977年生,安徽人。1996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三部学术著作:《知识与权力》(2004)、《科学技术论手册》(2004)、《科学技术学导论》(2007),并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本人的研究旨趣为科学哲学,目前正着力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思考当代科学所引发的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