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高考.1977封面图

高考.1977

任仲伦, 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了在黑龙江插队知青为了改变命运,如何排除万难、冒死赶考的故事。

书籍目录:

序:被历史记忆的1977

感恩是一种责任

导演手记江

演员表

主创人员名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声

演员手记

附录一:恢复高考大事记

附录二: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摘录)

附录三:一九七七年各省市高考试题摘选

前言

当这本书与读者见面时,《高考1977》已经呈现在银幕上了。在公映前的一些小型试映会上,许多观众被深深地感染,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这些始作俑者,尽管对剧情、人物都了如指掌,但是依然激动。来自观众的激动和我们的激动,足以说明《高考1977》是激动人心的。之后,我们将影片送到专业的发行公司,送到在市场第一线的电影院,反映都是同样的热烈,我们知道,这已经基本实现了创作时的初衷,一部好电影诞生了!

在电影票房每年以30%的速率增长、电影市场日见红火的今天,娱乐电影发展起来了,但电影的很多优秀传统却逐渐缺失。上海电影有很好的现实主义传统,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让人长久地感动。前不久在谢晋导演的追悼送别会上,成千上万的观众自发地、由衷地表达对谢导的尊敬与爱戴。谢晋电影影响并感染了无数观众,人们记着电影、记着电影中的人物、记着人物的曲折命运、记着在悲苦年代里挣扎和奋斗的人们。这种现实主义电影对人的影响及人们对它的需求,不会因为娱乐电影的热闹而失去它的价值,相反,它永远都会以其自身的光辉温润观众的心灵。这也是我们选择电影创作的社会价值及思想价值的基础。

历史经常会记忆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是遗忘。被记忆着的东西往往会对后人产生启迪和感悟。1977年,中国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事件,这些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与今天的社会状况有着不能割舍的因果关系。从2007年开始,各种媒体对30年前恢复高考的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不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披露,更有许多因这次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成功地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贡献的77级考生的深情回忆,这个成千上万人的记忆成了共和国的历史记忆。我曾多次在阅读回忆改革历程的书籍中热泪盈眶,总想用我们的电影来记录和表达民族在改革中的大情感大思想,于是在2008年2月的一次创作会议上,《高考1977》的创意就在我的脑海中萌生。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我们的内心有许多感恩,这种感恩之心不仅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的集体情感,而且涵盖了整整一个时代。在当时,有多少家庭为恢复高考所带来的曙光而欣喜;又有多少家庭为孩子们能否考上大学而操心担忧。我们对电影的设计,不是今天成功者回忆录式的居高临下,也不是大背景大事件的历史再现,而是普通人在历史大拐点前的情感、人性及命运的展现。影片充满了特殊年代的历史氛围,充满了普世的人文情怀,充满了渴望文明的艰辛与悲情。

站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一种既感恩又理性、既满含深情又俯视历史的态度去进行创作。影片将“风吹草动”作为创意的核心,将邓小平对恢复高考的历史作用映现在大背景上,从农场知青对此的响应来展开故事和人物关系。影片用心塑造了几个鲜亮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创作者的思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学价值。

主人公潘志友是知青“上山下乡”年代里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在北方边陲的农场里找到了人生道路的价值定位:扎根农场,以自己的创造改变农场。但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他在历史的大拐点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是参加高考还是不改初衷!这种选择的痛苦来自两个方面:顺应时代潮流还是坚守男人的承诺扎根农场;这个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女友陈琼的前途和命运。身处两难境地的潘志友毅然以参加高考的行为带动了陈琼加入考试大军,而他则从考场中悄然离去。从今天一般的价值观来看,他没有踏上时代的节拍,甚至是一个落伍者。但在人格力量上却完成了一次令人折服的超越,成就了一个坚守诺言的男人的品格;成就了一个为女友的前途命运周全考虑、竭力呵护的男子汉形象。从各个价值观的层面,也许潘志友的选择值得讨论,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其执着甚至极端的选择确立了其艺术价值。农场领导人老迟具有那个时代复员军人的思想特征及性格特征。他对组织的绝对忠诚甚至有点至高无上的盲从感,他爱农场爱知青爱人才,他对恢复高考的应对有点消极,这不是因为他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而是深怕高考将会使优秀人才流失,尤其是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潘志友也将“无情”地离去;老迟还有点僵化和不通人情,像一块铁板。在文艺作品中,这一半的老迟似曾相识。但影片所塑造的老迟,还具有另一半的人性光辉。在考生面临拖拉机故障、赶不上火车而即将误考的关键时刻,他独驾拖拉机救场,一路猛驶将这批爱将亲手送进考场。最后,为了得高分的陈琼能顺利入学,他显示了温情的父辈的爱。这一半的老迟与另一半的老迟融合,为银幕上增添了一位有点僵、有点“左”、有点狠,内心却充满了朴实的爱、普世的爱、长者的爱的人物形象。

中学教师陈甫德,除了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类特征矜持、需雅和懦弱之外,还具有为女儿去承担、去忍受、去犯错,甚至去拼命的父爱,尽管他还背有另类政治身分的十字架。影片细腻而有层次地展开这种父爱,悲悯而又令人痛楚地呈现这种父爱,让观众为这样的父爱感到暖意的同时体悟着一种酸楚和心颤。当这种父爱融化了沉积在陈琼内心长年的苦痛与隔膜,嘶叫出“爸爸”时,银幕上喷薄而出的暖流荡气回肠,令人震撼。这是一个浸润着人类共通父爱的普通人,一个伟大的父亲。

《高考1977》将这些男人的形象奉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奉献给观众。当历史记忆1977、记忆改革开放的源头涌动、记忆伟人邓小的睿知和深邃时,我们用胶片记忆并塑造这些普通的人群,记忆在共和国历史中生活、选择、追求着的人们。如果观众能藉此看到自己昔日的影子、看到父辈的影子、看到儿辈的影子,并从中了解了一段历史、体悟到拂去尘埃后人性的光泽的话,无疑是创作者最大的欣慰。

小说的改编完全忠实于原创剧本,作者在细节描写上注意了小说的特性,丰富了剧本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刻画,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于银幕体验的文字愉悦。

内容摘要: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本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成为祖国再次崛起的起点,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夜,也成为一代代优秀儿女成长与成熟的起跑线。  中国高考的恢复,凝聚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袖们的重要决策,也是顺应时代的重要变革。这本《高考1977》在这样风云变幻的历史天空下,以潘志友等那群渴望改变命运并执着奋斗的知青们为群像,真实、朴素且深刻,富有情感地展示了曾经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它传承着上海电影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传统,洋溢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简介】  任仲伦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高考.1977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626984
如需购买下载《高考.1977》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高考.1977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